当前位置 > 观点 > 经济 > 文章详情
发展沿黄城市群(带)打造黄河文化传承与复兴的现代载体
2010-08-02 作者:苗长虹 来源:宁夏新闻网
  一、 重新认识黄河:大黄河概念的提出
  从黄河在地质时期和历史时期的影响及黄河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来认识黄河,黄河流域覆盖的范围不仅包括现黄河自然流域,而且还应包括其古冲积扇及古今黄河的影响区。这样,就应提出一个大黄河的概念,把现黄河流域南侧的淮河流域和北侧的海河流域纳入大黄河流域内,其涉及的省区不仅包括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还应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安徽和江苏。大黄河的流域面积就不仅是79.5万平方公里,而应是包括了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之后的138万平方公里。因此,认识黄河,思考黄河,应该从黄、淮、海共同组成的大黄河概念来思考。
  二、 重新认识黄河文化:黄河文化是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竞争和融合的产物
  黄河文化是产生于黄河流域的地域性文化,它以黄河流域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条件为基础。在中国文明发展进程中,黄河文化是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化,一直在中国多元文化的发展中具领导地位,是中国多元文化的凝聚中心和中华文明的典型代表。如果说,狭义的黄河文化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耕文化,那么广义的黄河文化就应从大黄河的概念出发,将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统一纳入黄河文化体系。本质上,黄河文化之所以富有生命力,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草原文化之间的竞争和融合是其根本动力。过去,很多学者将从春秋战国到北宋,看作是黄河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而北宋之后,看作是黄河文化迟滞与衰落时期,这明显是一种狭隘的黄河文化思想。事实上,从元到清,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并没有迁出大黄河流域,只是实现了黄河文化发展中从关中到中原、从中原到京津的中心转移。因此,黄河文化之所以成为中华文明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文化整体的内核,正在于大黄河流域为其孕育了一个自强不息的伟大生命,在于传统中国大黄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结构所赋予的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竞争与融合的强大动力。
  三、 重新认识大黄河流域经济带开发的意义:我国多极网络建构和未来十年重点开发区域战略布局的重点
  近代以来,在西方海洋文明的冲击下,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的地域差异在南北之间稻作文化和粟作文化、游牧文化之间的差异的基础上,迅速形成了沿海文化与内陆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这种影响发展到今天,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共同推动下,形成了我国沿海地区的三大经济核心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为了协调区域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国在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基础上,在努力构建既能够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又能够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多极网络结构,即在跨省区和省区两个尺度上,以城市群为载体和增长极,构建以高铁、高速公路、航空等快速综合交通为纽带的联系网络,形成经济效率和空间公平双赢的地理结构。
  目前,可将我国区域经济分成四大板块:珠江板块、长江板块、黄河板块和东北板块。因此,我们需要在大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带的战略谋划上下功夫。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来看,大黄河流域需要形成京津冀、山东半岛、淮海、中原、关中-天水、呼-包-银、兰-西-格等经济区,并形成山东半岛、中原、关中、宁夏沿黄、兰州-西宁等沿黄城市群。
  未来10年特别是“十二五”时期,大黄河流域的开发和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十一五”时期,国家对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重点地区的开发布局已基本完成。在“十二五”时期,对大黄河流域重点地区的开发和规划必将成为国家区域规划的重点。这样,通过构建大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带,着力推动欧亚大陆桥的建设,积极促进大黄河流域经济带的一体化进程,就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而在大黄河流域经济带和其经济区构建过程中,城市群应该成为带动经济开发和文化的复兴的综合增长极。
  四、 重新认识构建宁夏沿黄城市群的价值:打造黄河文化传承与复兴的现代载体
  温家宝总理在新近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以重要经济区为引擎,实行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提高西部大开发的综合效益,并指出要支持呼和浩特、包头、银川等经济区发展,培育宁夏沿黄经济区,要求其成为对周边地区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战略新高地。这实际上在跨省区和省区两个层面上,为宁夏未来10年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跨省区层面,呼-包-银经济区的构建与宁夏、内蒙古、陕西近年极力推动的“黄河河套生态经济区”的构建相一致;而在省区层面上,宁夏沿黄经济区与近来宁夏强力打造的沿黄城市群相吻合。这说明,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黄河河套生态经济区将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兰州-西宁-格尔木经济区一起,成为引领未来大黄河流域经济带上中游地区的增长极,而在黄河河套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宁夏沿黄城市群应成为其中一个核心增长极。
  城市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城市群是现代文明的轴心。宁夏沿黄城市在战略定位上首先要打黄河文化牌,不仅要打传统黄河文化牌,更要打现代黄河文化牌,打黄河文化创新和现代化的牌,即把宁夏沿黄城市群打造成集传统黄河文化精华和现代黄河文化创新的载体和平台。如果说,传统的黄河文化的创造力来源于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竞争和融合,灌溉农业和都城的发展集成了传统黄河文化的精华,那么,沿黄城市群的建设,应该成为古老的黄河文化实现传承的主体平台。宁夏沿黄城市群,汇集了传统的黄河开发治理文化、农耕文化、西夏文化、丝绸之路文化、游牧草原文化、回族伊斯兰文化、移民文化等多元文化,在城市群规划建设,应该充分挖掘这些传统文化资源,重点将特色农业及保健和清真食品产业,观光、度假、休闲、会展等旅游业和以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为内容的文化创意产业等发展成为战略支撑产业,有效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传承。但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城市群经济竞争力最终取决于其文化特别是文化创新的竞争力,而非传统的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本。这样,如何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黄河文化的创新和复兴,就需要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注入新的资本。其中,引进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以知识为核心的人力资本与创意资本极其重要。为此,一方面,要通过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大力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强力现代绿色农业和绿色清真食品产业、现代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要在强化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围绕战略支撑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和集聚城市群发展所必须的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其中,要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将宁夏大学建设成为国内高水平大学,为创意资本的积累提供支撑。由于黄河文化的生命力来自于其高度的开放性、包容性,因此,要将开放的宁夏、多彩的宁夏、和谐的宁夏作为你宁夏文化的符号加以建设和宣传。
  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文化汇宁夏,黄河文化兴宁夏!宁夏沿黄城市群应该作为我国多极网络结构中大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带的一个重要战略支点来进行定位,强化其在黄河文化传承和创新上的职能,不仅要在经济上成为宁夏和黄河河套地区的增长极,更要成为引领大黄河生态经济带黄河文化创新和现代黄河文化建设的示范基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