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张五常游览上海世博会后,对世博会一些场馆长时间的排队现象,又老话重谈,认为排队显然是一种浪费,对此,张五常提出了一个定价难题:世博会门票如何定价,才能避免这种排队现象,从而达到帕累托最优?
之所以说张五常是老话重谈,是因为排队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如银行、餐馆、旅游景点等地方,都会出现排队,贝克尔(1992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对于餐馆排队的现象,还专门写了一篇论文,并且提出了S型需求曲线(1991)。
张五常作为价格理论的顶尖高手,需求定律是自己最拿手的一招,竟然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岂不怪哉?下面以张五常说的中国馆为例对这个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张五常经过估算,认为中国馆每天可供游客数量最多是5万人,那么,管理者如何才能只让5万人参观,而又不用排队呢?张五常认为,“只要讯息(信息)费用及跟来客洽商安排的费用是零,这安排不困难”。可是,对于中国馆的管理者来说,想了解5万人的情况并加以合理安排,信息费用是巨大的,完全依靠管理者进行安排显然不现实。张五常左思右想,认为除了提高票价,别无他法。
因此,张五常认为,对于管理者而言,通过价格的调整,可以替代管理者的信息费用,从而使5万人不用排队,这个方法张五常自称为“讯息(信息)替代定律”。
可是,这又回到了问题的本来面目:如何定价,才能使信息费用为零,而不使5万人排队呢?
显然,张五常自以为问题解决了,其实,他又围着问题绕了一圈,回到了原地。因为,中国馆的管理者如果按照张五常的建议,提高价格,那么,价格到底定到多少合适呢?这种定价的费用,不也是一种信息费用吗,彼费用换成此费用,虽然是“替代”了,可一点没减少,也就无法实际操作。如果真要实际操作,价格一天不知道要变换多少次,这就如同门票拍卖,管理者在入口叫价,拍到价格的人可以入馆,可是,拍不到的人不依然是在外面排队,等着新一轮的叫价吗?如果每天只定一个价格,那么,和现在的固定定价有什么区别呢?又如何知道定在多少合适呢?而且,价格每天都在变,不把中国馆变成“股票市场”了,投机分子—— 黄牛党必然蜂拥炒作,岂不是更大的浪费,而且还可能“天下大乱”。
我很奇怪的是,张五常怎么没有建议采用“边际效用”的理念来定价呢?显然,“效用”是一个主观概念,想要具体的实际测算“边际效用”,信息费用更是多到无法计算。因此,“边际效用”这个理念对于现实问题而言,完全是对而无用的套套逻辑。传统价格理论,也就根本无法用来解释世博会门票的定价问题。
还是回到现实中的供求分析来吧。中国馆的供给是刚性的,也就是说,无论需求者有多少,价格如何变动,每天5万人的供给量是不会改变的,对于场馆的管理者来说,每天的需求是不知道的(需求的不确定性),当有人大量的人在排队的时候,说明需求在增加,这个时候,管理者应该灵活的调整价格,可是他们为什么不灵活的调整价格呢(除去已卖出去的票的影响)?
这个问题,就和贝克尔提出了餐馆排队的问题一样,看到门口的排队,餐馆的老板为什么不灵活的调整菜价呢,以使供求平衡呢?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餐馆老板根本不知道所谓的“供需平衡”的“边际价格”在哪里,如果他要试图通过“灵活的调整价格”而去发现“均衡价格”,很可能导致定价过高,而门可罗雀了,餐馆老板为了经营的安全起见,还是不调整价格为好,能实现一定的预期利润就可以了,而不是非要去实现什么“利润最大化”。
由此可见,新古典学派认为价格的灵活调整可以使市场出清、供求达到均衡,市场经济具有内在均衡的观点是如此的不现实。因此,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在此基础上主张市场自由,反对政府干预的观点是没有理论基础的。
在现实生活中,工资如何确定、房价如何确定、粮价如何确定、利率和汇率如何确定,都是同样的价格问题,传统价格理论无法解决这些定价难题,因此,政府对这些价格进行干预,也就是必然的选择。
注:本文作者何全胜在《交易理论》中提出了“新价格理论”,提出了市场自由和政府干预相协调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