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校长论坛 > 文章详情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李元元:以新思路新模式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2010-07-27 作者:李元元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相对于继承性人才、常规人才而言,创新人才是指那些具备运用创造性思维,独立地、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观点,并能从事相应的实践活动能力的人才。随着我国正由追赶型经济向引领型经济、由模仿型科技向创新型科技的转变,创新人才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既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并要着力解决好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紧紧抓住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转变传统教育思想,确立创新教育理念

  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确立创新教育理念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先导和前提。传统的教育观念往往片面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和知识面的铺陈,低估了学生知识存量的深度和广度,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潜能。程序化的知识传授和按部就班的教学,有时甚至阻碍了学术“天才”、尖子生开展学术探究的激情和个性的张扬。尖子生、“偏才”、“怪才”有着不同寻常的知识和智力结构,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特殊的学习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教师知识传授、学生被动学习的教育思想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树立研究型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居于学习的中心,教师扮演着指导者与支持者的角色,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现与探究过程,通过不断地反思与总结,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研究型教学首先要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然后再倡导旨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技能的探究式学习;最后开展以问题为取向,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多种学习途径相整合,强调社会交流合作作用的问题式学习。

  确立学术无起点思想观念。学术无起点是一种打破传统的知识学习、被动学习和基础学习观念的新理念,强调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三位一体”、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辩证统一、“带着问题打基础”的学习观念,主张按照学习、研究和工作一体化模式,开展以解决前沿科学问题或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学习。如果把培养创新人才比喻为种树,那传统的模式是先长好根,再长树干、枝叶,新的理念则是让树根、树干、树叶同时生长。主张采用一种“倒过来”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研信心,让学生直接接触科学研究前沿,以科学研究促进和带动学生的学习。

  着力倡导综合培养观念。在坚持课堂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重视开展课外科研和实践能力训练。学生除学习课程理论知识以外,还应从事与所学专业领域有关或跨学科的科研活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二、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

  传统的千人一面、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适应批量培养符合工业经济时代需求的合格的专门人才,但不利于尖子生成长和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个性化教学、差异化培养,需要因材施教、优才优育。近年来,学校明确提出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的“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其中,“多样化”是指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成才途径,除了培养“研究型工程师”和“科技型企业家”外,还要致力于培养科学家、工程科学家、人文社会学家、艺术家以及相关行业的领导者,换句话说,就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基础,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发展潜能,致力于培养各类精英人才。在此基础上,确定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试办了工程研发型人才、学术研究型人才、交叉复合型人才、外向型人才、新型应用型人才等多种类型的创新人才培养试点班和改革班达20多个,每年招生600多人,约占全校学生数的10%,并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个性化培养方案。

  2009年3月,学校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签署协议,联合组建基因组科学创新班,按“2.5+1.5”模式培养基因组科学研究拔尖创新人才。学校以培养科学前沿研究学科交叉型人才为目标,根据学生所属专业本科培养计划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专业培养要求,为学生制订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计划,并派出教师跟班落实。学生从本校的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和理学院等相关专业选拔,前5个学期在学校完成公共课和必修课,后3个学期到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采用学习、研究和工作一体化方式完成专业选修课和毕业论文等学业。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选派具有一定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的专家,以兼职形式进行专业课程教学,并担任学生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创新班成立至今,共招收了两届25名学生,其学分和课程的认定、学业成绩的评定、日常教学的组织、学生学籍的管理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一年多来,创新班同学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或子刊)、《科学》上发表(待发表)7篇署名论文,其中,大三本科生罗锐邦以并列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生物技术分刊上发表《构建人类泛基因组序列图谱》论文,并首次提出“人类泛基因组”概念,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我国本科人才培养的奇迹”、一场“静悄悄的教育革命”。正是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机制的创新,才促成个性化教育的开展,并进而使得常人眼里的“偏才”、“怪才”在华工摇身一变成为可以在科学研究中独当一面的“天才”、“帅才”。今年3月4日,英国《自然》杂志发表题为《科学家是否还需要博士学位》的社论,认为这种模式不仅为基因组学、生命科学研究,而且为所有的教育和培训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创造性方法,全世界都应该来考虑这个问题。

  三、打造创新平台,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适应于培养继承性人才,但不利于培养创新性人才。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打造平台,提供舞台,需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国内教学资源与国外教学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的“小课堂”延伸到课外、校外和国外,变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国内国外“三结合”的“大课堂”。创新的根本在于实践。只有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大力开展包括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主动实践等四个阶段构成的体验式学习才能促进创新人才培养。从课堂到课堂,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没有实践平台、科研平台和专业平台,不提供学生创新实践的舞台,我们培养的人才只能形成“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恶性循环。

  学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在承担重要教学任务的同时,对整个建筑学院乃至全校而言,发挥着重要的教学实践平台作用。通过这个平台,相关专业的学生获得实践机会,了解实际工程设计进程,培养工程设计能力。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向世界递出的“国家名片”,中国馆正日益汇聚来自世界各地的目光。学校4名建筑学专业在读研究生参与了这个击败国内外众多同行的设计队伍。建筑设计专业研二学生斐越2007年初即开始构思中国馆的建筑方案,建筑设计研究院组织大家交流意见后,他和其他一些理念相同的师生组成一个队伍,共同提出了“中国红”的概念,这个队伍就是后来中国馆设计团队的雏形。

  获得国家优秀设计金奖的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获得银奖的浙江大学校园、2008年北京奥运会羽毛球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在建筑设计研究院,几乎每一个重大设计项目都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身影。正是在直接参与导师们一个个重大工程项目“实战”过程中,大批优秀的建筑设计类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近年来,学校依托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实验室,整合学科、科研资源和教学资源,打通教学和科研平台,建设了25个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基地,高标准建设了工业培训中心、电子工艺教学实习中心等一批校内实习基地。同时,积极拓展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了336个校外实习和创新实践基地。积极开展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先后与广州双桥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功能性低聚糖研发基地”,与西门子公司共建“制造业数字化联合实验室”,与广州市新力实业有限公司共建“华工海天塑机技研培训中心”,与德国宝马公司共建“宝马汽车培训中心”,与日本三菱公司共建“三菱电机FA实验室”等22个校企联合实验室,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质的硬件资源平台。

  学校还努力搭建学生创新活动舞台。1999年开始实施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训练计划(2004年改为“学生研究计划”),2002年启动百步梯攀登计划,每年拨出100万元支持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自2004年起,每年再投入200万元经费,启动了面向广大本科生的学生研究计划;自2007年起,启动实施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2009年起,每年投入100万元,启动本科教育产学研合作项目。从2002年至今,学校共投入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经费约2100万元,立项项目达到5440项,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学生约2.5万人。目前,全校约40%的本科生在校期间接受过科技项目初步训练。“百步梯攀登计划”、“学生研究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产学研合作项目”和学生课外科技竞赛多管齐下,构成了完善的本科生科研体系,建立了广阔的创新活动舞台。

  作为国内顶尖的生命科学研究机构,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为创新班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新活动平台,基因组科学创新班同学全面参与到“国际千人基因组”、“人全基因组甲基化”、“中国丹麦糖尿病研究”、“欧盟中国人肠道元(宏)基因组”、“973水稻种质资源重测序”、“973蚕的遗传多态性”等多个重大科研项目中,进入了华大基因研究院所定义的“核心科学研究团队”。创新班学生在一流的科研平台上带着兴趣和问题学习,从事顶尖的科学研究,产生标志性的科研成果也就成为预料之中的“奇迹”了。

  四、营造创新氛围,建设校园创新文化

  创新的氛围和环境是创新人才成长的重要因素,包括先进的办学理念、人性化的学校管理、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良的校风校貌、过硬的教学质量等等。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秉承了岭南文化兼容、开放、务实、敢为人先的品质,在岭南文化多元汇通、气象开阔的氛围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创新文化。2005年学校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办学理念,把创新作为办学的精神核心和价值追求,体现出创造性、包容性、开放性、批判性和独立性。2008年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出“学术立校、人才强校、开放活校、文化兴校”的发展战略,努力把创新建设成为学校全体师生的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一种价值取向,成为一种美好的集体愿景和崇高追求。为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首先,大力推行研究型教学和探究式学习新模式。学校充分发挥教师学术水平高、学科前沿课题多及科研氛围活跃等资源优势,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实施研究型教学和探究式学习模式,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同时,对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统筹安排,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促进创新氛围的形成。

  其次,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和师德教风的制度建设。自2000年9月学校开始全面实施“兴华人才工程”,推行“大师+团队”的师资队伍管理模式。“大师+团队”作为开放式的创新基本单元,通过彼此之间的合作和资源共享,既构成了有利于知识创新的学科群体,又提供了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学科平台和组织文化氛围。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大师根据大学的使命和发展战略,结合团队的条件和特点,制定团队明确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和工作计划,领导团队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等各项工作。团队根据教学需求,制定课程教学计划,分配教学任务,组织教学活动,做到因材施教,既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又努力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团队内部成员基于共同的利益和价值追求,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实现共同的目标,既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又相互竞争,相互激励,从而提高了知识的分享程度和流动效率,有利于推行研究型教学,加强教学和科研的渗透,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第三,不断加强学风建设。学校建立和完善了学生工作领导组织管理体系,以思想建设为重点,以健全激励机制为导向,激励广大学生奋发向上,勤奋学习,努力成才。学校紧密围绕学术、人才和文化,大力弘扬华工在多年办学历程形成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华工精神,弘扬“学术自由、服从真理”的科学传统,倡导敢为人先、鼓励成功、允许失败、宽容失败的精神,使广大学生对关心的问题能够锲而不舍去探索,有探求真理、坚持真理、捍卫真理的勇气,有自由的意志和完善的人格。

  第四,围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仅2004年至2008年,本科生就获得国际、全国或地区大奖1035项,其中国际奖79项,全国奖项339项,地区及省级奖项617项。2009年,共有121名本科生在重要学科竞赛中获奖,获“挑战杯”大学生校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以团体总分第五、排名第九的优秀成绩再次捧得“挑战杯”竞赛“优胜杯”。其中,工商管理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的董晓燃团队以《金融海啸背景下农民工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28个省区市的调查分析》作品获得特等奖。该文写作建立在已完成的一份调查报告。这份通过3000余名学生在28个省、区、市的调研形成的报告,不久前受到温总理亲笔批示,称“他们的思想、热情和活动,充分表现了当代大学生对于国家、人民、民族的关心和热爱。”

  面向未来,创新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2010年4月8日,学校在基因组科学创新班基础上,又成立了生命科学创新学院,学生规模有望达到150人左右,采取学研产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培养生物信息、基因组学和合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不久的将来,学校还将陆续在其他优势学科专业成立类似的创新学院,目的在于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形成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勇于探索,假以时日,就一定能形成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创新人才培养新局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