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校长论坛 > 文章详情
张雪:实现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的升华
2010-07-27 作者:张雪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张雪

  从世界范围看,走出象牙塔,与社会互动,主动服务社会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的典型模式。《规划纲要》文本强调要增强大学的社会服务能力,切中时弊。所谓社会服务就是通过传播大学的新成果并加以利用,以满足社会发展的特定需要。我国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相对其他功能来说,在认识上存在缺失和庸俗化、工具化倾向。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现代大学功能的拓展,大学已经从工业经济社会的边缘逐步走向了知识经济社会的中心,大学不仅应在为社会经济服务时坚持自己应有的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而且应当自觉地以其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文化在引导社会前进中发挥积极作用。如果我们把社会服务理解为“显服务”的话,那么引领社会发展实际上就是通过“潜服务”来实现的。大学通过传播研究成果开展服务社会是“显服务”,是为社会的“今天”服务;大学也要通过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为社会的 “明天”服务,这是一种“潜服务”;大学更要为社会的“后天”服务,这就必须通过培养创新型人才来实现,是一种意义更为深远的“潜服务”。显然,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上是统一的,任何割裂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都是错误的。威斯康星大学的社会服务模式就是以其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文化,从 “今天”入手,做到“今天”、“明天”和“后天”三类服务相统一。这是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升华和发展,是一种系统化的高层次社会服务。

  首都师范大学的责任和使命就是服务首都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各项事业,通过培养高质量专业化的基础教育师资和各类人才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提供人才支持、技术支持和文化支持。同时发挥人才优势,积极为北京市基础教育、教育宏观决策和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服务。

  基于上述理解,我校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全局,紧紧围绕首都发展的总体目标,把我校建设成首都教育的咨询服务中心、研究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和培养培训中心,并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社会服务:一是创设合作共同体,构建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模式,积极为首都基础教育服务。共同体思想是把大学和中小学引入一个开放、持续和共同参与的变革框架中,通过建设大学—中小学合作共同体,促进双方文化的互动、融合,优势互补,形成“职前—职后一体化” 和“中小学实践反哺大学教师教育”的运行机制,有效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实现大学和中小学的共同提升。二是建设好首都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搭建高层级的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平台。着力解决北京市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开展社会调查、决策咨询、立法调研、舆情研究等工作,力争成为首都教育政策研究的高级“智库”。三是发挥我校学科优势,根据首都社会经济需求,着重在应用数学、遥感技术、太赫兹技术、生物工程、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心理咨询等领域作出重要贡献。同时探索新的学科增长点,带动我校早日实现有特色、高水平的发展目标,勇于承担大学的责任,推进产学研用结合,为首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出更大的贡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