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广东经济已处于发展的新临界点,面对低成本资源的减少和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新变化,以依赖大量物质资源消耗为前提的粗放型加工制造业遭到严重冲击,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无论对保护生态链还是延长产值链都意义重大。
在经历6年文化大省建设并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广东省委、省政府又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口号和任务,要通过5年到10年的奋斗,使广东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排头兵、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主力省、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生力军。
从全球发展趋势看,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文化全球化,文化越来越成为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要素。从广东发展的现实需要看,广东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不协调。广东的现代化处在什么阶段?我认为处于工业化与后工业化的阶段,这个阶段突出了文化问题、创新能力问题,或者说突出了人的素质的问题。提升广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文化强省必须以人为本
建设文化强省的核心是什么?我认为要大力提升文化自觉,就是自觉地以人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的发展作为标准,强调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标准。一是从广东经济和文化发展来说,当前最大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无论整体产业结构,还是文化产业结构,都比较粗放。二是从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全面转入科学发展来说,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文化本来是人创造的,但不是任何文化都是为了人的。如“文革”中的“愚忠”文化、塔利班的“斩手”文化,使人愚昧,使人残废。所以鲁迅说过文化是可以吃人的。
为人的文化,起码应符合三条要求:第一是满足人的需要,第二是发展人的能力,第三是发展人的自由个性。简单地说,通过文化建设,使人成为快乐人、聪明人、高尚人、自由人(或自由自觉的人)。由此看来,不能再套用过去“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老模式,而应是“文化搭台,文化唱戏”,甚至是“经济搭台,文化唱戏”。
按照以人为中心的思路推进文化强省建设,首先,在战略观念上确立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价值观。文化作为核心竞争力具有时代性、不易模仿性、延伸性、可持续性等特性,可从五方面理解。
文化是现代生产力。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是当代社会生产的两大特征,或者说是一种潮流的两个方面。文化产业(包括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
文化是无限消费力。从追求物质消费到追求文化消费,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般规律。有学者指出,人均GDP超过3500美元,社会进入汽车消费时代,如果达到10000美元,社会进入文化消费时代。西方社会早已进入文化消费时代,从奢侈品消费到符号性消费,从享受型消费到炫耀型消费,文化消费力已成为维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引擎,拉动消费特?是文化消费是转变广东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
文化是国际传播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仅仅成为世界工厂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让中国文化也像工业品一样走出去,受到认同和尊重,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
文化是核心创造力。世界上任何东西都可以模仿,只有文化不可能复制,真正的文化都是原创的、唯一的。模仿可以形成产业,但不能形成文化核心竞争力,如深圳大芬村的油画生产线能产生GDP,但不能产生艺术家。
文化是民族传承力。在开放的前提下,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岭南文化是我们建设当代广东文化的源头,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弘扬岭南风骨,才能提升文化创造力和竞争力。
以个性化吸引世界 以产业化走向世界
在战略取向上要坚持“三个走向”:走向大众,就是文化大众化,这是文化强省的一个重要标志;走向高端,就是以提升人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实现文化结构高端化、文化产业高端化、文化人才高端化;走向世界,文化强省比文化大省高在哪里,高在世界眼光、全球视野,广东不仅要当好文化“引进来”的窗口,而且要当好文化“走出去” 的桥梁。
岭南文化本质上是海洋文化,它在中西文化的交汇碰撞中形成和发展。如何推动岭南文化“走出去”?概括起来就是以个性化吸引世界、以产业化走向世界。个性化要求保持民族风格、岭南特色,如广东音乐、岭南画派、粤剧、粤菜、粤语乃至广东人的务实、淡定、变通精神,在海内外都是别具一格的。产业化是对原来的文化事业而言的,要在参与全球文化市场的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中把文化“卖出去”,“卖出去”比“送出去”更能“走出去”。现在广东的工业产品卖出去了,但文化产品很少能“卖出去”。
目前,广东高品位的文化产品特别是学术思想在海外主流社会影响力微乎其微。广东要依托港澳平台、依托海外众多的华侨华人,发挥经贸大省的优势,率先制定鼓励文化“走出去”的经济政策,像抓制造业出口那样抓文化出口,像抓粤剧那样抓社会科学,努力成为世界级的文化产业中心、学术思想中心,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力军。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意义重大
提升广东文化产业竞争力可从五大战略着手:主体多元化战略、资源资本化战略、产业集群化战略、营运国际化战略、结构高端化战略。
这里主要讲文化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多元化。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意识形态原因,文化生产仍然高度集中化、垄断化,文化体制改革相对经济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严重滞后。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大对垄断性行业、领域的改革,也适合于文化领域。我们要在做大做强国有文化企业的同时,进一步向民资、外资开放,形成公平竞争、崇尚创新的文化产业生态环境。
当前,广东经济已处于发展的新临界点,面对低成本资源的减少和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新变化,以依赖大量物质资源消耗为前提的粗放型加工制造业遭到严重冲击,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无论对保护生态链还是延长产值链都意义重大。
具体来说,一是培育和引进新兴创意服务业,以高层次的创意服务带动区域服务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二是以数字内容产业作为核心竞争力。凭借广东在文化底蕴、内容原创、内容衍生品生产制造的优势,力争打造集内容创意、研发制作、人才培训、衍生产品开发、市场推广、传播流通等为一体,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数字内容产业链。三是打造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带。充分利用广交会的知名度和香港“会展之都”和澳门“博彩之都”的国际影响力,将广东的产业优势和市场腹地与港澳会展业经营服务优势相结合,联手构建“国际会展平台”。四是建立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金融体系,在金融上向文化创意产业倾斜。广东省将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贴息贷款、专项资助、奖励等多种方式扶持各地文化产业项目。在此基础上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建立文化企业投融资担保体系,为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提供风险资金。
(作者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