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哲学 > 文章详情
哥廷根圈子及其现象学运动
2010-07-23 作者:金寿铁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1900—1901年,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发表了“划时代的作品”《逻辑研究》(两卷),他的“现象学的描述方法”,不仅规定了20世纪许多著名哲学家的思维方向,而且远远超出了哲学领域。

  哥廷根圈子的形成与终结

  1905 年,特奥多尔·利普斯(Theodor Lipps,1851—1914)的学生们来回穿梭于慕尼黑与哥廷根之间,以便与胡塞尔在一起,并且参与他的新的现象学研究,现象学作为一个哲学运动正式形成。最初参与现象学运动的两个学生是J.道伯特和A.莱纳赫(1905),接踵而至的有M.盖格尔(1906)、Th.康拉德(1907)、M.舍勒(1907)、D.v.希尔德布兰特(1909)等。

  1907年,这六个人率先成立了“哥廷根圈子”,这个圈子秉承自身始于慕尼黑大学心理学会的创新习惯,每周定期例会讨论学术问题,并坚持在校外讲课。根据H.施皮格伯格的观点,当时,“胡塞尔并不重视早期哥廷根学派的独特学术氛围,在他看来,这个集团深陷于存在论和实在论的困境而不能自拔,因为他们决意忽视他的新的革命性的现象学。”实际上,当时,不仅哥廷根圈子与胡塞尔之间存在深刻分歧,慕尼黑现象学派与胡塞尔之间同样貌合神离。对此,在自传体笔记中,v.希尔德布兰特这样写道:“慕尼黑现象学派成员一夜间都成了现象学的信徒,但是,他们并不是后期胡塞尔先验唯心主义意义上的现象学信徒,而是严格的客观主义和现实主义意义上的现象学信徒。”

  1907年,慕尼黑俱乐部的那些成员创建了自己的现象学学派,正式与哥廷根的胡塞尔相会,并且开始接受新成员,从而形成了早期现象学的两个阶段:1905—1909年利普斯阶段与1910—1914年非利普斯阶段。这一划分恰恰与胡塞尔的主观主义转向相吻合,因为1909年胡塞尔完全转向了先验现象学,随后于1913年发表了自身现象学的宣言书《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Ⅰ》(以下简称《观念Ⅰ》)。但是,哥廷根圈子却拒绝随同胡塞尔转向唯心主义,因为他们对此书所具有的先验唯心主义性质大为不满,认为他背弃了原来的立场,走了回头路,重新投入到康德的怀抱中。

  无论如何,当时哥廷根圈子都义无反顾,继续沿着描述心理学的方向前进,独创性地把现实主义的存在论与描述的心理学融为一体,开创了人文科学诸领域中现象学的研究方向。利普斯阶段主要由在慕尼黑受过利普斯正式训练的人们组成:J.道伯特、H.莱纳赫、A.普凡德尔、A.菲舍尔等。

  非利普斯阶段始于1910年,终结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个阶段的主要成员有康拉德-玛蒂乌斯、H.利普斯、R.英加尔登、E.施泰因等。其中,许多人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8年,胡塞尔离开哥廷根大学前往弗莱堡大学任教,这标志着哥廷根圈子的终结。然而,这之后幸存下来的哥廷根圈子里的学生,例如英加尔登、施泰因组成了一个新的现象学圈子,其中还包括G.瓦尔特、L.兰德格雷贝、E.芬克,当然还包括M.海德格尔。

  现象学运动深刻影响了欧洲哲学

  纵观伴随哥廷根圈子的现象学运动,最负盛名的当属胡塞尔、舍勒和海德格尔三人。1913年胡塞尔在《哲学与现象学年鉴》第一卷上发表长篇论文《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创立了“先验现象学”,同一年,舍勒发表了《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创立了“事实现象学”,时隔整整14年后,海德格尔于1927年在《哲学与现象学年鉴》第八卷上发表长篇论文《存在与时间》,创立了“生存现象学”。比较起来,这三部著作可谓各有千秋,各显神韵,被世人视为20世纪鼎足而立的现象学三大经典著作。

  他们三人的哲学都以现象学为名,但他们之间不仅学术兴趣和研究方向殊异,而且一直 “同行相轻”、心存芥蒂。起初胡塞尔对海德格尔寄予厚望,踌躇满志地说道:“现象学,这就是海德格尔和我!”但是,后来当他阅读《存在与时间》时,发现海德格尔早已背弃了现象学的初衷,不是关注意识结构分析,而是关注所谓人的此在的生存分析。尽管海德格尔的全部著作含有明显的现象学方法论成分,但是自30 年代以后,他很少在其著作中提及现象学了。于是,他们关系渐渐疏远,最终两人形同陌路。

  20年代,舍勒无疑是哥廷根圈子的一位核心人物,但是,胡塞尔对他的学说十分冷淡,甚至并不把他视为一位现象学家。胡塞尔时常讥讽舍勒的现象学是一座“铜矿”,言外之意是只有他的现象学才是一座“金矿”。其实,胡塞尔在《观念Ⅰ》一书中就把古往今来的各种哲学统统打入冷宫,然后夸下海口,只有他的现象学才是唯一正确的哲学途径,而在后来的《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1936)中,他干脆把自己的现象学称作哲学史上的“第四次革命”。

  1902年舍勒在哈勒首次与胡塞尔会面。但是,舍勒从来都不是胡塞尔的学生或弟子。在哥廷根圈子中,也许是“一山难容二虎”,他俩的关系很紧张。胡塞尔瞧不起舍勒,反之,舍勒不仅对胡塞尔的《逻辑研究》、《观念Ⅰ》颇有微词,而且对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也持保留态度。实际上,与《逻辑研究》和《存在与时间》不同,舍勒的开山之作《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不仅是一部哲学论著,也是一部社会思想的论著,提出和论证了一种与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论争的“共契主义”理论。

  在创立价值情感现象学,推进现象学的哲学变革方面,舍勒建树广泛,成就斐然。他的《自我认识的偶像》(1913)、《现象学的认识论》(1916)等著作表明了他与胡塞尔、海德格尔截然不同的哲学观,充分显示了他的独立的现象学关注方向,即走向生活世界,剖析人的内在感知和体验世界,彰显人的自我认识论。正因如此,舍勒专家M-S.弗林斯曾讲道,“舍勒的英年早逝是20世纪欧洲思想界的一个无可弥补的损失”。因此,研究哥廷根圈子的现象学运动,如果撇开舍勒而只研究胡塞尔和海德格尔,那将失去一道绚丽的风景,变成一种残缺不全、支离破碎的研究。

  但是,作为20世纪声势浩大的哲学运动,哥廷根及其现象学运动比胡塞尔、舍勒和海德格尔的著作广阔得多、丰富得多。事实上,肇始于哥廷根圈子的现象学最初致力于一种现实主义的存在论研究,只是后来才进一步分化为包括唯心主义运动和存在主义运动在内的各种学派分支。

  哥廷根圈子及其现象学运动对20世纪乃至21世纪哲学的影响是潜在的、深刻的、持续的。德国现象学学者W.弗里特施这样写道:“现象学独一无二地给整个欧洲哲学打下了烙印。我们有理由认为,诸如海德格尔、施泰因、萨特、梅罗-庞蒂、维特根斯坦、芬克、利科、列维斯纳、拉康和德里达一类的哲学家都与现象学运动有着密切的思想渊源关系。不仅如此,只是借助于现象学运动,福柯、德里达周围的法国哲学思想才理解了自身的精致和隐秘。”

   2010年5月30日,来自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布鲁克大学、圭尔夫大学、麦吉尔大学、方济各大学等的现象学学者云集蒙特利尔康科迪亚大学隆重举行哥廷根圈子一百周年纪念研讨会,就现象学与当代欧洲哲学问题展开了高水平的学术讨论。与会发言有G.弗雷谢特的“现象学作为描述心理学:慕尼黑解读”、D.墨菲的 “胡塞尔意向性的创新认识”、M.罗伯茨的“论判断、陈述以及事态状态的存在论”,等等。

  岁月如流,日月轮回,多少辉煌,抚今追昔。回眸20世纪哲学运动,哲学流派林林总总,哲学思潮此起彼伏,而哥廷根圈子及其现象学运动是一种崭新的运动,这意味着理解,即理解一个新的世界。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