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学风建设 > 学风动态 > 文章详情
袁光峰:人们为何对教授抄袭宁信其有?
2010-07-20 作者:袁光峰 来源:武汉晚报
  今年的学术界有点“热闹”。继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晖涉嫌学术抄袭之后,上海大学名教授朱学勤又被指出其成名作《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中涉嫌严重抄袭。两起知名学者涉嫌抄袭事件仅仅相隔四个月,经过媒体的报道、网络的传播、公众的讨论,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场学术界的公共事件和议题。朱学勤教授已经申请复旦大学和上海大学学术委员会进行调查,至今还没有结果。
  我们暂时还无法断定朱学勤教授事件的真相,但通过媒体和网络的传播,知名学者陷入抄袭的事件已经成为公众津津乐道的话题和媒体的景观。这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心态。根据生活的经验,我相信绝大多数公众并没有证据断定朱学勤的著作确系抄袭,但从网络中的各种公众言论来看,他们纷纷将朱学勤的抄袭视为确然的事情,并将矛头指向了学者自律、学术规范、学术体制等宏大议题,试图从该“抄袭门”中挖掘出深度的东西。
  这种心态有些后现代主义的味道,它首先呈现出的是一副质疑一切的面孔,即对一切正面的东西都加以怀疑,而宁愿相信负面的消息。这种后现代主义式的心态在中国有着传统的背景,即对野史的信任往往要高于正史。但其核心原因则在于,由于各种强权力对公共空间的渗透而导致真正的权威性的缺失。
  就朱学勤涉嫌抄袭事件而言,公众在没有确切根据的情况下,之所以愿意信其为真,关键原因便在于权威性学术调查机构的缺乏。如果没有任何能够让公众信任的权威性调查机构来发表调查报告,那么公众宁愿选择接受负面的信息。但在缺乏权威调查机构的情况下,事件往往会不了了之,没有产生丝毫有价值的结果。而媒体和公众都会转而寻求新的“兴奋点”。
  建立权威性学术调查机构,既是对学者权利的保护,让那些没有抄袭的学者尽量少受不必要的舆论影响,同时也是对公众利益的保护,让真正的抄袭者不能逃脱应有的惩罚。
  目前国内学术界的调查机构主要是各高校学术委员会。但这一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调查者和被调查者处在同一学术圈,是否会形成利益共同体?人情关系是否会影响调查结果?强权力是否会渗入调查过程?这些因素导致了国内现有的调查机构缺乏公信力和权威性。若建立真正具有权威性的学术调查机构,除了宏观层面上的学术自治外,在操作层面,也应该建立能够回避人情关系、利益关系等因素的调查机构。比如引入多元的调查方对事件进行调查;让媒体和公众监督更加合理化等。只有真正的权威才能带来公众的信任。(作者为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