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理想城市不是简单回归原生态——访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华东师大校长俞立中
2010-07-20
作者:王蔚
来源:《新民晚报》
世博会的客流量在持续攀升,但人们对世博的品读似乎还没有进入佳境,许多参观者的感悟仍旧局限于“走走路、排排队、看看画、拍拍照、敲敲章”之中。然而,在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教授眼中,从城市地理的衍进中去解读世博会的理念,或许对每一个向往城市生活的人都会带来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城市化让生活更便利
“随着时代发展,全世界已有一半以上的人居住在城市区域。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城市化发展迅速,城镇人口在1980年只达到19%,而到了2010年已经为 47%。”俞立中教授首先从地理学意义上直面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他说,从地理学角度讲,城市化是一种集约型的生产、生活格局,也是现代社会资源效益最高的居住方式。在近代社会,城市是人们居住、学习、工作、旅游、休闲、娱乐等具有综合功能的场所。比如,城市里生活更加便利、有更多的精神生活等。
资源使用效率待提高
尽管现代城市存在着交通、环境、资源、社会等诸多问题,但是,如果把现在居住在城市的人口散布开来,无论对土地资源、水资源还是其他资源的利用,都将会更加低效浪费。俞立中教授认为,人类活动高度集中在城市,资源使用效率提高了,但资源使用总量增长了,污染排放密度也增强了,环境问题就显现了。所以,解决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首先是要考虑怎么规划好城市的发展模式,更加节约地使用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而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就会涉及到城市的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重新选择。
不是简单回归原生态
在本届世博会上,绿色生活、低碳环保的理念几乎渗透到了每一个场馆,很多展馆展示了森林、海洋等元素,体现出回归自然的倾向。那么,城市真的还能够回归自然吗?对此,俞立中教授认为,理想的城市是一个可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而不是简单地回归到原生态,或者恢复乡村环境。未来城市应该与自然更加协调,既能体现城市的通达便捷、文化多元、资源集约、经济运作高效等功能,又要有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使人们更能享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趣。当今世界人口与几十年前相比,数量已经大大增加了。地球就这么小,人类是集聚在适宜居住的地方呢还是散居?这是对未来的选择。现在,人们选择的是城市、城市化,这已经是明显的趋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