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经济 > 文章详情
张二震 安礼伟:传统国际经济学不能解释中国外贸顺差
2010-07-19 作者:张二震 安礼伟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近几年来.中国贸易顺差稳步快速增长,2004--2008年贸易顺差总额累计达8689亿美元。即使在世界性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下,中国仍然保持贸易顺差。2009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3.9%.但仍然存在1960.61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今年前S个月,中国进出口总值11000.9亿美元,增长44%。其中出口5677.4亿美元,增长33.2%;进口5323.5亿美元,增长57.5%;贸易顺差为353.9亿美元。今年5月份,中国出口值 1317.6亿美元,进口值1122.3亿美元,贸易顺差近200亿美元,顺差又有“反弹”的趋势。随着贸易顺差的扩大,中国外汇储备也突破了2.4万亿美元。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等发达国家不再无条件地提倡经济全球化了,而是到处宣传所谓“全球经济失衡”,还把这种失衡归咎于中国。代表美国等发达国家利益的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的贸易和资本项目双赤字和中国的双顺差,是全球经济失衡的集中表现,是美国与中国贸易、汇率多种争端的根源。

  中国大部分外贸顺差实质上是国际产业转移所致
       
  中国贸易顺差的原因,应当从国际分工模式的转变以及中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来寻找。当代国际分工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产品内分工越来越成为主要的分工形式。所谓产品内分工,是指以生产要素为界限,按照同一产品的不同工序或零部件进行的分工,其实质是跨国公司进行的全球要素的整合。在产品内分工中,跨国公司借助国际生产网络将产品价值链不断分解,自己保留核心环节,而将非核心环节以外包的形式放到最有利于获得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的地点,以尽可能降低成本或提高产品的质量。产品内分工的发展,使得传统的国际产业转移相应地演进为产业链条、产品工序的分解与全球化配置,国际产业转移由原先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演化为增值环节的梯度转移。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抓住了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机遇,主要凭借劳动力相对丰富的比较优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优势,融入了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外资主导的加工贸易的发展,成为中国外贸顺差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在产品内分工中,每个生产加工环节都会发生增值,承接中间环节加工的国家必然形成贸易顺差。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加工贸易对颓差的贡献总体上超过一般贸易顺差。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1981--2007年.中国加工贸易规模从26 亿美元增长到9860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从5%升至51%。2007年加工贸易颓差占该年总顺差的95%。2008年加工贸易顺差 2968亿美元.比2955亿美元的总体贸易顺差还高出13亿美元。在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制度环境的改善、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以及中间投入品产业链的延长、交易成本的下降,中国对国际先进要素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外资产业转移的规模不断加大,外资企业因此成为中国加工贸易和贸易顺差的主导力量。外资企业占中国贸易顺差的比重从2000年的9%上升至2008年的58%。
       
  加工贸易的发展事实上组建了以中国为加工和装配中心,以东南亚和澳大利亚为初级产品和自然资源供应方.以邻近的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为资本、装备和高级零部件供应方,以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新加坡为高效、便捷的金融法律服务供应方,以欧美为市场开拓方的完整产业链。可见,中国的外贸顺差大部分实质上是由国际产业转移所致。按照HS编码的22大类98章商品中,中国在机械设备制造和纺织品顺差分别达到2054亿美元和1547亿美元。而无论是机械设备制造出口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贸易,抑或是纺织出口中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都反映着同一个事实——中国借助加工制造业出口劳动力要素禀赋。压顺差,就是压就业,是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只要跨国公司以追求利润作为根本目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环节分工,只要不故意扭曲中国的比较优势,这种顺差就是“压不住”的。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世界范围内广泛的技术外溢,中国企业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技术进步的速度大幅度提升。由于新技术主要来自于发达国家的研发企业,且多是技能偏向的,它们对本国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增加,而对非技能或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在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达到一定标准的前提下,处于对低成本的追求,研发国企业将通过外商直接投资或者外包,把低技能要求的生产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导致技术研发国可以生产的产品空间越来越小,外包承接国的产品出口越来越多。中国恰恰能满足发达国家研发企业转移低技能生产环节的要求,因此贸易顺差将会持续处于高位。

  有效需求不足 不是贸易顺差的原因
       
   把中国长期存在的外贸顺差归因于中国有效需求不足,是一个流行而且被广泛接受的观点。其论据来源子国民经济核算的恒等式,即经常项目差额等于储蓄减去投资 (CA=S-I)。这样贸易顺差可以解释为储蓄过多,储蓄过多也就意味着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尽管有效需求不足说在宏观经济恒等式上能够找到依据.但是从这个视角解释中国贸易顺差明显存在不足。
      
  首先,该观点对国民经济核算恒等式的解读存在偏差。应该看到它是一个统计意义上的恒等式,从这个恒等式出发,可以把任何国家任何时期的贸易差额归因于储蓄或者有效需求不足或者过度需求。事实上,这种观点误把宏观经济恒等式错误地解释为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不能看到顺差形成的本质原因。应该看到,这一恒等式只具有统计上的意义而不具有解释开放宏观经济的功能,CA、S和I是相互决定的反映外部冲击的内生变量。
       
  其次,从有效需求不足角度研究中国贸易顺差,一般都是首先将外贸顺差归因于有效需求不足,然后把重点放在对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以及提升有效需求的政策建议上,往往偏离了对顺差分析的主题,因此有效需求不足说难以就中国贸易顺差问题给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甚至有些研究基于有效需求不足的观点给出韵政策建议具有一定的误导性。比如,据此提出的“压顺差”、“减顺差”促平衡的政策息路,不仅无用无益,而且有害。根据测算,中国出口每减增1亿美元,将减增 1.2万个就业机会;出口增速每下降1个百分点.将减少居民消费50多亿元。
       
   再次,即便是从宏观经济恒等式本身出发,把贸易顺差经济归因于有效需求不足,也是有一定误导性的。在恒等式中,储蓄等于总产出减去消费支出和政府支出。因此,在贸易顺差促进总产出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总支出增长低于产出增长时储蓄规模就会扩大,而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是经济学的基本共识。但是把有效需求不足和贸易顺差联系在一起进行解释.可能产生外需抑制内需的理论上的误导。

  事实上。中国抓住分工模式转变以及电子信息等现代产业转移的机遇,利用中国劳动力禀赋优势主动融入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生产网络而出现的长期贸易顺差,不仅没有抑制有效需求.而且促进了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有利于提升有效需求。扩大出口与增加有效需求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的。
汇率调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美贸易顺差问题
       
  从经验事实看,汇率不能解决国际贸易收支平衡问题。1985--2002年,日元一路升值,而美国贸易逆差扩大依旧。日元从225日元兑1美元升值到 100日元左右兑1美元,也仍然无法改变日本对美国贸易顺差的事实。从现实情况着,2005年7月21日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保持了稳定的升值趋势,但是贸易顺差也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而且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也没有减少。这些事实证明,汇率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美贸易顺差问题。因为中国的贸易顺差不是单纯的贸易平衡问题,而是全球生产格局演变、世界制造加工中心转移到中国的结果。
       
  从理论上看,汇率作为一个名义变量,其调整在长期内对贸易差额的影响有限。从短期看,由于国内价格水平难以及时调整,名义汇率的变动将影响国内的生产和消费.进而可能影响贸易差额。从长期看,汇率的变动将导致该国价格水平出现相应的调整,汇率变动的影响将主要被价格水平的调整所抵消,或者说实际汇率水平将向调整前的实际汇率水平回复。 
       
  汇率调整对加工贸易影响有限,加工贸易是中国顺差的主要来源。如果以美元计价结算.加工贸易企业受人民币汇率变动影响的主要方面是该企业产品在中国国内的增加值部分,人民币升值会增加国内增加值部分的美元成本。显然,在其他情况相同时,国内增加值比重越小,人民币升值使其成本上升越小。因此,传统理论就汇率对贸易差额影响的分析不能完全适用于加工贸易。而且,人民币升值可能提高加工贸易企业国内采购的美元成本.刺激加工贸易企业增加中间品进口以替代在中国的采购,不利于发挥外资企业进入对本土产业成长的带动作用。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商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