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系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所举办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注册类)世界博览会,可谓‘百年梦圆’,意义非同小可。同时,上海世博会也将成为历届世博会中参展国最多、参观人数最多、展馆数量最多的一届世博会。”7月10日,校长马敏教授作客武汉图书馆“名家论坛”,作了题为《百年梦圆——中国与世界博览会》的演讲。
早在百年前,陆士谔曾预言“在上海浦东要召开—个万国博览会”;梁启超设想在上海举办“大博览会”;吴趼人预言上海建“世博馆”,马敏披露了相关史料。陆士谔曾在写于1910的《新中国》一书中描绘:“在上海浦东要召开—个万国博览会,中外游客都要来。”他的描写天马行空,在当时颇有几分科幻色彩:“把地中掘空,筑成了隧道,安放了铁轨,日夜点着电灯,电车就在里头飞行不绝。”书中主角陆云翔眼中看到,“—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筑到对岸浦东”。这样的预言还不是最早的,早在1893年,郑观应就在《盛世危言》中表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随后,梁启超于1902年在《新中国未来记》中也说在上海地方开设大博览会;1905年,吴趼人在《新石头记》中称: “浦东开了会场,此刻正在那里开万国博览大会”,马敏慷慨激昂地说:“这些都预言了中国举办世博会将自上海始。”
“5月1日,举世瞩目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正式开幕,全球246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展,是历史上参展国最多的一次世界博览会。截止7月9日,累计参观人数已达2445.49万。很快我们就能达到7000万人次的海内外参观者的庞大数据。”马敏自豪地告诉全场听友们。当今世博会与奥运会、世界杯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顶级盛事,马教授表示:“世博会是人类新思想、新理念、新文化、新创造、新产品的伟大聚会。创新是博览会的灵魂。例如:195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来自美国的软冰激凌受到欧洲游客的青睐,从此冰激凌在全球广为流传。这也正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1893年在芝加哥所说:“博览会上度过的这三个星期,使我的知识有了长足的进步,从童话故事和玩具迈到了对现实世界中的真实而平凡事物的热爱。”说到这里,马敏笑称:“我也希望武汉的热干面也能在今年或以后的世博会上广为流传,举世闻名。”
马敏透露,世博会上的创新首先集中体现为科技的进步与创新,也同样体现在组织创新与思想观念创新。“上海世博会集中探索回答三个问题:什么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让城市更美好?什么样的城市发展模式让地球家园更美好?”马教授称:“世博园区规划选址位于卢浦大桥、南浦大桥之间滨江两岸。动迁18400多户居民272家企业。园区规划面积5.28平方公里,围栏区3.28平方公里。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为规划理念。”马敏详细讲解了三个主要看点供市民参考:“观展馆(自建馆、租赁馆、联合馆众多,风格各异)、看演艺(文化盛宴,娱乐嘉年华,每天100场演出,总计20000场)、听论坛(1次高峰论坛,6个主题论坛,系列论坛)。”
博览会,在中国近代亦称为炫奇会、赛奇会、劝(考)工会、劝业会、物产会、赛会等。马敏披露,在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上,湖北不仅选送了产品参展,而且送去了由湖北崇文书局和湖北官书处及武昌洋务译书局印行的200多种书籍进行展览,后赠送给美国,至今保存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成为中美文化交流的见证。马教授介绍,1909年在武昌举办的武汉劝业奖进会,是中国最早的近代意义的商品博览会,被视为第一次全国性博览会即1910年南洋劝业会的“先导”。时人形容市民踊跃参观情形“车舆去去复回回,乘兴闲游亦快哉。光怪陆离迷老眼,隔江也唤渡头来”。1910年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中,湖北3000多人赴会参观,参展规模最大,展品最多,独一无二地设了两个展馆,此展后,武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