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教育 > 文章详情
我国高教面临“后大众化”挑战
2010-07-02 作者:蒋毅坚 来源:社会科学报

  目前我国北京等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后大众化”阶段,这些地区存在着高等教育机构矛盾突出等问题。近日,在北京工业大学召开的“2010中国-芬兰高等教育论坛”上,专家们认为,这些地区不可能也不应该按照全国的一般发展思路亦步亦趋地跟随,必须充分考虑到已经进入“后大众化”阶段的状况,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后大众化”并非是孤立现象

  1973年,美国教育家马丁·特罗在考察美国高等教育量的扩张和质的变化的基础之上,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指出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可以将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精英化”、“大众化”和“普及化”三个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是一种精英化的高等教育;当达到15%以上时,就开始步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当达到50%以后,就进入了普及化阶段。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在日本、欧洲等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国家,却呈现出一些与高等教育发展不相吻合的状况。现实中出现的很多教育现象或问题难以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所解释,迫切地需要寻找新理论来解释和支持。于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后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论得以孕育而生。

  “后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论最先由日本广岛大学有本章教授所提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有本章在考察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演变历程中发现:正处于大众化后期的日本高等教育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下,其管理体制、经费来源、发展道路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变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达到一定程度后长期停滞不前,而越来越多的成人却多次进入高等院校接受继续教育,这些均非马丁·特罗所列举的大众化阶段和普及化阶段特征所能涵盖。于是,他将20世纪90年代日本高等教育出现的这些区别于马丁·特罗所言的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特征和普及阶段的质的变化,称之为“后大众化”阶段,并将其定位于大众化阶段后期和普及化阶段的初期。“后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并非是一种孤立现象,而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规律与共同趋势,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北京等地已进入“后大众化”阶段 

  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4.2%,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京津沪等部分城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60%,江苏、浙江等部分省份也已经超过40%。由此可见,虽然说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就整体而言尚处于大众化阶段的前期,但是,若从局部来看,北京等部分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有本章教授所定义的“后大众化” 高等教育阶段却是不争的事实。从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来看,率先跨入“后大众化”阶段的地区必然面临着新的形势与问题,它们不可能也不应该按照全国的一般发展思路亦步亦趋地跟随,必须充分考虑到已经进入“后大众化”阶段的实际状况,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为全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出前瞻和示范。基于此,下面我们拟就“后大众化”阶段北京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以及所存在问题作一具体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末后,北京高等教育经过10年的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一方面,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截至目前,北京共有高校和高等教育机构178所;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达到157万余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60%,早已(200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2%)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区域高等教育普及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北京每10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达6000多人,达到国际发达都市的水平。

  另一方面,通过采取不断增加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加强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与保障等措施,北京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也日益得到提升。据最新的统计,目前北京共有“211工程”建设院校24所,“985工程”院校8所,各约占全国的21%;北京高校共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12个,占全国高校的23%;博士学位授予单位83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47个,分别占全国高校的23%和18%。北京高等教育正在成为北京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重要支撑和标志。 

  “后大众化”教育与区域结合欠紧密 

  “后大众化”阶段,北京高等教育尽管已经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然有许多方面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高等教育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合程度还欠紧密。如高校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尚不能充分适应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缺乏面向首都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应用型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高校科研与市场的结合尚不够紧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从整体规划上,北京高等教育还没有真正有机地融入北京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和经济社会的需要之中,……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的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引自《高等教育一定要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一文)。对此,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采取切实的措施加以改善与解决。

  高等教育结构问题矛盾突出。(1)空间布局结构存在的问题。首先,空间布局结构失衡,地域分布不尽合理。北京高校目前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区的西北和东北地区,即城八区中的海淀区和朝阳区。而北京南城,尤其是远郊区县缺乏为之服务的高校。其次,高校办学空间过于狭小,难以满足实际的办学需要。高校的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等指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再次,多校区办学现象日益突出。多校区办学确实存在着诸多弊病,如教育资源分散,管理成本增加,难以形成整体的校园文化和育人氛围等。(2)类型结构存在的问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高校类型和水平标准的多样性应该更加具有成熟性。然而,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的北京高等教育却还基本保持着精英化高等教育类型的特点,即传统学术型的高校占绝对主导地位,应用型的高校却比较薄弱。当然,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不是不要精英教育,但与此同时,还必须扩展其他类型的高校,即在学术性高校类型外,还必须积极发展应用型的高校,丰富首都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类型。

  在致力于构建学习型城市和终身学习化社会方面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如虽然说已初步形成了多种形式、多种类型并存的高等教育体系,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高等教育内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沟通、衔接的机制还很不完善,合作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并且除了作为主要形式的普通高等教育外,其他诸如成人高等教育、远程高等教育、高等函授教育等非传统高等教育形式还远不发达。 

  加强应用型的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高校最为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自身的人才培养活动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种类型高层次人才的需要。“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多种多样,一般而言,人才类型主要有两种: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社会需要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学术型人才,更需要运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应用型人才”(引自《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一文)。特别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加快,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的现时代,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显得尤为迫切与紧要。然而,根据前述对“后大众化”阶段北京高等教育现状的分析,目前北京高等教育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这种状况的存在,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北京高校服务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而且还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等社会问题。因此,需要引起高校的高度的重视,并采取切实的措施大力促进和加强应用型的人才培养。

  “由于办学条件和服务面向等方面的差异,不同高等学校间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引自《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一文)。地方高校的办学条件和服务面向,决定了其应该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体。因此,北京地方高校如何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与自身实际,准确进行人才培养定位,合理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并能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乃是其在发展过程中所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作者: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 蒋毅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