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冲突是社会主要矛盾引起的实践层面的表象,迫切吁求我们要以“和而不同”的目光和胸襟去观照和引导——
当代市场经济的宏阔背景和经济全球化的汹涌浪潮凭借着“利益追求”的微妙杠杆,如雪泥鸿爪般不着痕迹地平衡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社会转型期的“异动阶层”,当代大学生群体正在深刻感受着物质利益关系的遽然调整,精英意识的高扬和利益格局重新分配的社会现实产生碰撞,必然会产生价值观的冲突。当然,允许有“冲突”存在并不意味着默许“乱象丛生”,相反,这正迫切吁求我们要以“和而不同”的目光和胸襟去观照和引导,最后实现其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回归。
异质性的“文化乱象”给大学生带来价值取向的紊乱和道德判断力的削弱。当下各种渗透力巨大的新兴载体裹挟着“原生态”甚至扭曲的文化图景,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带来冲击和“震撼”。大学生一方面缺少理论根基与人生阅历,对这样的文化诱导和“催眠”并不具有“免疫力”,往往只是“欣喜若狂地呼吸着异质的空气”。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始建时期,各种价值观处于激烈的动荡和交锋之中,“文化侵略”和“西进同化”的狼烟甚嚣尘上,别有用心的文化侵略和价值演变不同程度地消解传统价值观的文化影响力,个体意识高扬的大学生群体在价值观上容易产生倾斜,造成自我道德评价体系失范、道德相对主义泛滥的道德价值选择“迷惘的一代”。
转型期的“时代乱象”给大学生带来价值审美疲劳和道德认知力下降。“我们诞生于一个缺乏价值模范的年代,没有英雄作为人生的标杆,也没有大师作为治学的典范”。如此直白的断言折射出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群体意识”。“贫富分化”、“富二代”、“围观意识”、“弱势悲剧”,每一幕现实图景仿佛都关涉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调整的“敏感神经”。同时,缺少一个系统的社会转型理论和教育体系来统领大学生的群体意识,为他们解读这些较之常态社会惯性运行下不会出现的“时代乱象”,也使大学生群体的理想人格和价值预期频频遇挫,呈现出更多的价值矛盾和道德实践冲突。
为此,我们要以“和而不同”的目光和胸襟去正视和引导当代大学生的价值选择,一方面要毫不回避地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接受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另一方面,探索和追溯社会主义主导价值和文化的现代意义,提升其对大学生在价值认知中的具象化含义,最终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归依。
一要尊重社会价值导向与大学生个体价值取向的“和而不同”。自我与社会的冲突和调适将是当代大学生价值选择的主题。流行文化持有高度占有率的同时,针对大学生的“主旋律教育”环境已然发生了改变,“一元”与“多元”的关系问题凸显出来。理想化的价值观教育模式应该是:一方面尊重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趋近和认同价值观的现代性和开放性,在社会价值观念的层面上,对价值追求的一元性与多元化并存的现状持有包容的胸襟;另一方面,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指导思想层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大学生的群体意识,通过价值实践对比,让他们对本土文化和主导价值观的正确性产生进一步的认同。需要把握的是,指导思想的一元性并不否定人们的信仰自由,社会价值导向的一元性并不否定人们价值取向的多样化。
二要注重民族精神积淀与大学生彰显时代品格的“和而不同”。开放性、先锋性和创新精神将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有标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积淀,是鼓舞青年学子奋发进取的精神支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品格,是推动青年学子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统一于国家的整体价值观,却在现实中呈现出不同的实践形态。认清这一点,我们应该坚持和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构筑当代大学生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坚持和加强对大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构筑当代大学生共同价值取向,确立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同时,摒弃很快带来“成效”的“可计算性”等功利性价值观教育目标,以及“麦当劳化”式的创新教育,真正致力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潜移默化。通过创意的情景、开放的环境,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引导他们树立契合时代要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要着重文化接受意识与大学生文化辨识能力的“和而不同”。当代大学生的文化接受出现了不同程度地对“文化钳制”、“文化灌输”的认同危机,因此提高大学生文化辨识能力,通过文化整合,科学地构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接受平台尤为重要。对待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的民族化构建,应以开放、兼容的态度。通过发挥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吸纳、同化功能,将异质文化中的优秀文化整合为自身肌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本体”,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倡导集体主义的价值理想,把青年的共同情感、信念、使命、责任汇成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内在心理机制,构成永恒久远的民族之魂。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