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平:《理解和建构: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2010-07-01
作者:高冉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2010年6月22日晚,校图书馆主办的专家讲座活动本学期最后一场在曾宪梓楼502成功落下帷幕。本场讲座邀请了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杨东平教授做题为《理解和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什么是理想的教育,怎样才算是一个真正的教育家?杨东平教授认为真正的教育改革是树立新的价值观,这里即是指“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一.关于“人本主义”
杨东平教授提到,“以人为本”在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具有划时代里程碑的意义,意味着国家从“以物为本”片面追求GDP的转型。
1.西方“人本主义”教育的源流
西方中世纪以前,教育学中是“神本位”、“宗教本位”论占主导;工业革命之后“知识本位”开始盛行,可以说,直到今天,我国教育仍然秉承着这种以学科为中心、按照知识体系来教授的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而西方在20世纪后,由杜威提出的“以儿童为教育中心”的理论颠覆了西方传统的教育学。该理论七项基本原则是:(1)健康;(2)公民的权利和义务;(3)有价值的利用闲暇时间;(4)有效的家庭成员;(5)基本学习过程的掌握;(6)合乎道德的品质;(7)职业训练。教育是“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
2.我国教育发展脉络
我国的新中国成立之后,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与人本主义教育理念非常接近,但50年代后逐渐中止,60年代以后,我国的教育主要是政治化的教育;78年恢复高考后,倡导教育公平,但教育基本是知识本位、考试至上的教育。85年以后,教育发展纲要指出:教育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教育;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同时为教育服务。杨教授认为,这一时期教育理念是片面化的、带着功利主义色彩的、只注重人力资源开发的教育。90年代后,教育产业化开始推行。直到今天,杨东平教授认为,我们应该开始倡导并推行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了。
3.“以民为本”和“以人为本”的区别
“以民为本”即为人民服务,而随着党的理论的创新,杨东平教授认为“以人为本”绝不仅仅是“以民为本”的另一种说法。人民是和人是有差别的。人民是相对于“敌人”来说的;而以人为本的内涵则是指:在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之上的,以每个人为本。
二.关于“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这一部分的阐述主要是理论的构建层面。早期提出的“素质教育”之所以一直以来贯彻执行不到位,并且片面的归纳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都是由于此理论本身的不够严格、难于构建。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则不同。杨教授提到了三点:
1.以学生为本
这个层面理解起来容易,但做到非常艰难。
2.以每一个学生为本
这一层面杨教授主要是相对于“以少数优秀学生为本”的精英教育来讲。核心即为,教育理念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针对具体的操作性,杨教授提出(1)新的培养目标:培养公民。(2)个性化教育。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代替全面发展。鼓励个性发展才会有每一个人的发展,教育过程鼓励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
3.以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为本
杨教授说:当我们的教育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宅男和剩女,当受教育和幸福不再有必然的联系,说明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杨教授赞同教育是“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非升学为本的;“生活本位”的教育是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是来自生活、依据生活、为改善生活而做的教育。新的教育价值观应该打破书本之上的原有局势,建立起生活和教育的联系。
三.“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与上一层面不同,这个层面杨东平教授侧重于教学过程层面。杨教授分别从学习方式、师生关系以及学校和社会的关系三方面进行阐述。
1.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指导的学习
目前有很多类似理念的实践,比如山东的杜郎口中学。推行三三制原则,教师单纯讲授时间不超过三分之一;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一;学生课堂练习的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一。教师只讲授学生自学不懂的地方,解答疑问。山西运城的某高中甚至将此类做法大胆推行至高中,提高了升学率。这种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改善学生精神面貌。通过“体验、探究、合作、展示”的方式进行学习。
2.师生关系
教师从“至高无上”的神坛走下来,更多的是作为导师、朋友、指导(辅导)者。鼓励学生的自我怀疑,通过这种方式不断进行主动式的学习。
3.学校和社会的关系
打破学校与社会的界限,将实践教学和社区服务纳入到教学中,贯彻“自主、服务、责任、参与”的理念。
四.“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
这一部分杨教授主要是从宏观的国家、政策、资源配置的层面关注教育的发展。首先,教育发展为人民。教育是重要的民生事业,我们要办的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其次,人民参与教育发展。教育经费应占到国民生产总值应有的比例,包含教育在内的决策过程更加的民主化;最后,人民共享教育成果。这涉及教育机会的分享,以及怎样分享,如除义务教育之外各项教育事业: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学前教育以及高等教育,被惠及和发展的优先顺序等。
专家简介:
杨东平,现任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会长、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世纪大讲堂》、《实话实说》原总策划。主要研究领域为高等教育理论、教育现代化理论、现代教育史、教育公平理论等。2004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影响中国的50位公共知识分子”之一。著有《通才教育论》、《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倾斜的金字塔》、《最后的城墙》、《无梦时代》、《中国:21世纪生存空间》、《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等,主编有《教育:我们有话要说》、《大学精神》、《大学之道》、《社会圆桌》、《中国教育蓝皮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