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学风建设 > 学风动态 > 文章详情
吴树青在学风委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2010-06-25 作者:sinoss 来源: 

各位专家,同志们:
  上午好!很高兴出席今天学风委的成立大会,我代表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对学风建设委员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良好的祝愿。
  在我个人看来,学风建设委员会的成立是众望所归,民心所向的好事,非常必要和及时。我想简单谈三点体会:

  一、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哲学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的科学,它必须从人类现实生活的实际出发,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分析现象,总结规律,得出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益的成果。同时,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和政治性,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和道德状况以及社会生活关系等等具有更直接、更迅捷的影响。所以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一项光荣而神圣的事业,健全的学术规范和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风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健康发展的要求和保证,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二、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身之本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道德状况被视为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尺度。这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行为示范,堪称楷模。中国文化人自古以来重视道德文章,为人师表。现代哲学社会科学是在继承以往学术传承基础上的一种国际通行范式,更加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因此,学术研究的态度更加严谨,学术研究的方法更加科学,学术要求更加规范,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违反了学术规范,也就背离了学术道德,就是破坏了学术研究的正常规律,其后果是侵害了他人,也危害了自己。身为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理应洁身自好,严于律己,共同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学术氛围。

  三、制度建设与规则完善是匡正学风的根本举措
  世界各国的大学都很重视学术道德问题,国外很多大学都有学术道德委员会或办公室等机构,有很多相应的规章制度以及对我们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在我国,学术道德状况被看作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党和国家历来对学风建设十分重视,在2004年初,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思想道德和学风建设”,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民主求实的学风”,“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术道德修养,树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良好形象”。这对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教育部一直把学风建设作为一个极其重要问题来抓,印发了若干相关的文件和规定,今天又在这里隆重召开教育部社科委学风建设委员会成立大会,这些举措和行动,充分说明部领导密切关注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问题,同时也说明,与学术道德相关的学风问题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力气进行规范和管理的程度。 

  四、学风委应在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治理学术不端,遏制学术腐败,学者自律是前提,制度建设是根本。根据我国《著作权法》规定,“没有参加创作,为谋取个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或者“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侵权行为,应当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民事责任。依据法律原则,我们应有更加具体和细化的学术规范要求,使学术行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使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呼唤,而且是切实可行、可操作的实际标准和制度规范。
  学风建设委员会在中国是个新事物,有关的组织机构在我国的大学中也将是个新事物,如何办好以及真正发挥作用是个新的也是十分复杂的问题。例如,学风委和学校、学者到底是个什么关系?学风委是不是个受理纠纷和解决问题的场所?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借鉴国外的做法,不断改革和创新,形成一套切实有效、适合中国国情和我国学术界状况的工作思路、方法、手段和措施。万事开头难,大家是学风委的首批委员,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同时,这又是个没有名利的公益性事业,肯定会占用大家不少的时间和精力,甚至会费力不讨好,也还可能会招致别人的非议或故意“找茬儿”。我们要有必要的思想准备。一方面,大家在学术道德和学风上定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另一方面,社科委同时也相信教育部定会全力支持大家的工作。我代表社科委衷心地感谢各位的参与,祝愿大家发挥所长、取得成绩。
  最后,我希望社科委学风建设委员会能够在教育部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为改善学术道德状况,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吴树青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