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学风建设问题正在引起学术界、思想理论界乃至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我看来,学术界的学风问题,主要表现在学者偏离学术、学术缺失规范和学术资源配置不合理这三个方面。
一是学者偏离学术。学术是科学、理性和真理的象征,也是自由、理想和崇高的象征,而学者则是学术的人格化。然而,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市场化的过程中,一些学者不以学术为本,而是以学术为末,不以学者的生活方式为荣,而以学者的生活方式为耻,“身在曹营心在汉”,不是潜心于学术研究,而是在学术上投机取巧,乃至于弄虚作假,沽名钓誉,从而损害了学者和学术的形象和声誉。《红楼梦》里说,“假作真时真亦假”,部分学者对学术的偏离,造成公众对学者群体和学术研究的信任危机。
二是学术缺失规范。中国的“学术规范化”,是与中国的“学界学术化”和“学界规范化”同步的。学界的学术化和学界的规范化正在“化”的过程中,因而中国的“学术规范化”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学术规范的缺失,首先是学界本身尚未学术化和规范化。许多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尚缺乏正规的、系统的、严格的学术训练,尚不具备从事学术研究的不可或缺的概念系统、背景知识、研究方法以及学术的自我意识,尚未实现对“学术”和“学问”的认同。在这种背景下,学术规范“化”为学术工作者的自觉意识,显然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学术规范的缺失,还在于学术批评的匮乏与无效。学术是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也是对话和批评的过程,离开普遍性的学术批评就没有整体性的学术进步。现在的问题是,学术界不仅缺乏普遍性的对话与批评,而且真正的学术批评难以取得学界的共识,因而也难以取得应有的成效。尤其应当引起重视的是,学界尚未作到学术研究中的“人格上的相互尊重和学问上的相互欣赏”,有的所谓学术批评变成了人身攻击,而真正的研究成果却得不到应有的承认。仅举一例:我国学者的论著中有多少人引证我国学者的论著?这不仅关系到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也关系到避免学术生产的简单重复,更关系到学术的规范化和良好学风的形成。
三是学术资源配置不合理。学术资源如何配置,既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导向,也是学术生产的基本保障。现代社会的学术研究(学术生产),不只是学者个人的劳动过程,而主要是以某些学术资源为基础的团队性的、集体性的劳动过程,因此,学术规范不仅仅是对学者个人的学术活动的规范,而且更主要的是对学术资源配置方式的规范。学者(团队)如何获取学术资源,这是学术规范化和学风建设的根本问题。在我国的现行体制内,学术资源的配置,首先表现为学术机构的设置与分类,如是否为“重点学科”、“重点基地”,是否为“博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点”等等。以各种不正当方式争取这种学术资源,是学术腐败的突出表现,也是学术腐败对社会风气造成的严重危害。学术资源的配置,还表现为研究课题的设计与确立、学术成果的评审与奖励、学术刊物的审批与分类等等。学术资源配置问题,归根到底是学术体制问题。改革和创新学术体制,是学术规范化的根基。
二、学术界不良学风的主要危害
学风,是学术研究的社会风气。作为一种社会风气的学风,不仅关系到学术队伍的建设、学术研究的成果以及学术自身的传承与创新,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不良的学风,直接伤害的是学者和学术在公众中的形象和声誉。学者和学术,向公众显示一种社会的自我意识,向公众表达一种社会的价值理想、价值规范和价值导向。学者的学术研究不仅为社会生产思想和理论,而且为社会提供理想和信念。不良的学风损害了学者和学术的形象,就会伤害公众对学者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理解和同情,就会模糊社会的主导性的自我意识,就会弱化公众对主导性的价值理想、价值规范和价值导向的认同,从而影响到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整个国家的社会风气。
不良的学风,直接影响的是学者的劳动产品即研究成果。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学术研究,是对人类智力的挑战,它既需要学者的“抑制不住的渴望”,又需要学者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术研究与投机取巧、弄虚作假和沽名钓誉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不良的学风,不仅会使学者作为一种理想化的生活方式失去感召力和示范力量,而且会使学者的思想失去其力度和深度,无力回答理论和现实的重大问题。思想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而不良的学风则直接影响了以理论创新为标志的思想力。
三、如何整治学界的不良学风,弘扬优良学风,推进学术的繁荣和发展
改变不良学风,从根本上说,是改变学术“风气”问题。风气无形,威力极大,“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在学术界讲正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真诚的学术研究为荣,以虚假的学术研究为耻,以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为荣,以投机性的学术垃圾为耻,以探索真正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为荣,以骗取和浪费学术资源为耻,这应当是“学术规范化”的基本理念。
改良不良学风,需要学者认同学术研究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一是要“忙别人之所闲”和“闲别人之所忙”,潜心于学术研究,致力于文献积累和思想积累;二是要“平常心”和“异常思”。思想要异常,否则就没有思想的创新。心态要平常,否则就会失去真实的思想。以平常之心而达于异常之思,才能实现思想和理论的创新;三是要“大让小”和“小尊老”,在人格上相互尊重,在学问上相互欣赏,积淀学术传统,凝聚团队力量,培育学术精神,在批评与对话中出“大师”、出“精品”、出“学派”。
改变不良风气,更需要学术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合理地配置学术资源,使中国的“学界学术化”、“学界规范化”和“学术规范化”在学术体制改革中得以逐步地成熟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