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学风建设 > 学风动态 > 文章详情
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第二次主任会议(纪要)
2010-06-25 作者:sinoss 来源: 
  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学风委)自2006年5月23日成立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为落实《学风委2006年工作计划》,顺利开展学风委2006年的各项工作,根据学风委主任委员的提议,于2006年9月29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了学风委第二次主任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为:总结学风委成立以来开展的各项工作;考察《学风委2006年工作计划》的落实情况;听取有关文件起草人的工作汇报和下一步工作打算;研究和审议关于学风问题举报、投诉材料的处理程序等。参加会议人员包括教育部社科司领导、学风委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副秘书长、特邀委员等。
  会议由学风委主任委员张岂之先生主持。他首先介绍了学风委自成立以来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指出学风委的工作正在逐项铺开,希望大家能够抓紧时间,尽快落实2006年工作计划中的各项工作。
随后,学风委委员兼秘书长秦惠民教授汇报了学风委成立以来秘书处开展的11项工作。张岂之主任委员对秘书处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会议围绕相关文件的起草以及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副主任委员葛剑雄教授认为抓学风不应只停留在道德层面上的谴责,而要有针对性地对具体问题进行研究,给出对策和进行宣传教育,建议收集国内高校关于学风建设的相关举措,包括现有的文件、规定和实施细则等,进行比较研究,把合理的做法在全国高校进行推广。副主任委员黄进教授谈到在起草《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不端行为惩处办法》过程中,对构成学术不端行为的要件很难界定,建议将“惩处办法”改为“处理意见”。副主任委员王宁教授结合自己的工作任务,亲自设计问卷,在部分高校进行《普通高校关于学术规范导读的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建议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导读》与《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实施细则》两项工作统一考虑,并向大家推荐几本参阅书目。副主任委员孙正聿教授认为学术腐败的根源在于体制问题,并建议将学风委2006年的工作编入明年的《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年度发展报告》中。副主任委员欧阳康教授认为学风委要编写一些“实践性和针对性强”的、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文献,不应局限在理论性的研究上,建议在部分高校展开的关于学风问题的调研应有统一的调研提纲,再增加一些专题和特色,实现结果的可比性。另外,学风委委员曹南燕教授、杨玉圣教授和顾海兵教授也积极发言,结合自己的工作发表独到的见解。
  经过大家的讨论,决定将学风委2006年工作计划进行如下修改:
  1.请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负责收集国内几所重点大学在学风建设方面已有的实施细则或规范,进行归纳、比较,并起草前言,形成手册。最迟于11月底交稿。经会议研究定稿后,在全国范围内交流、推广。
  2.请副主任委员、武汉大学黄进教授负责草拟《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意见》,请张保生、姚建宗等同志协助。最迟于11月底交初稿。
  3.请副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负责草拟一本小篇幅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手册》(提纲),内容简明扼要,包括推荐相关必读书目,最迟于11月底交初稿。
  4.拟于2006年冬季召开一次学风建设专题研讨会,具体时间拟在有关文件形成初稿并进行初步讨论之后再定。
  会议还讨论审议了秘书处起草的《秘书处工作规范汇编》和《学风委群众来信处理流程》。
  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袁振国教授作了总结性发言,他首先对学风委各位主任委员对学风委工作的热情表示感谢,对秘书处的工作予以肯定。接着,他着重强调了学风委的定位,指出学风委并不是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的一个简单的下属机构,其本身具有独立性,准确地说,应该是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它是教育部关于学风建设的决策咨询机构,直接对教育部负责。他认为教育部社科司应该配合学风委做一些相关工作,例如,学风问题的调研提纲应由教育部统一下发,限时收回。调研过程中要推动各高校明确主管领导,明确责任人,要督促各高校尽快成立与学风问题相关的机构等。他建议学风委认真起草一份有针对性的、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在全国范围内加强学风建设的几点建议”的报告提交教育部,引起领导的关注和高度重视。最后,他表示可在适当的时候争取建设教育部学风委工作网站的资金,以便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全面加强学风建设的网络系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