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华东政法大学政党理论研究所、华东政法大学法理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报社、《探索与争鸣》编辑部联合举办“富士康跳楼事件背后的社会、法治问题”研讨会,共议新生代农民工诉求与企业管理模式转变。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李瑜青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存在一种暗流,以抬高资本的作用而否定劳动的价值。而媒体上经常出现的所谓“知识经济”、“信息经济”、“高科技经济”等名词,使不少人产生误解,认为在生产领域中创造价值的主要是资本、知识、信息、高科技,而不是劳动。对资本权利的过分推崇,并由此让它可以任意侵占劳动权利,是富士康事件的深层次原因。上海经管干部学院教授朱林兴不无忧虑地指出,在一些企业的管理理念中,重资本和技术、轻视劳动的价值取向依然存在。对此,有必要予以慎重对待和辩证批判。
复旦大学教授孙时进说,过去,人们为了生存而努力拼搏,对精神心理层面的需要不怎么看重。今天的年轻人已不再仅仅为了混口饭吃。他们开始觉醒,产生了很多精神上的需要和追求,需要得到尊严与爱。
上海大学教授邓伟志表示,持续的学习、交流和互动,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个性解放,从而遏制“反社会化”现象。为此,有必要进一步优化企业文化建设。人不是机器人,不能只劳动不休闲,也不能只劳动不学文化。企业文化不仅能减缓疲劳,更能给人以信念。上海市精神文明办陈麟辉强调,任何情况下,企业都不该放松思想教育和文化建设,要在内部提倡尊重一线劳动者、尊重所有员工人格尊严的良好风气。
同济大学教授蒋晓伟提出,传统文化的缺失,浮躁、功利的竞争氛围,社会缺乏足够调适个体心理意志的机制,这些因素导致新一代务工人员找不到精神归属的家园。为此,应当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救济机制,让困难群体拥有表达利益诉求的适当途径,减少极端事件的发生概率。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权衡认为,新形势下,一方面传统的制造业模式亟待升级,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的利益多元化诉求也要得到关心和回应。其中,切实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不失为一条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