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暴力冲击学校、自杀等社会不良行为时有发生,让很多人绷紧了安全的神经。导致这些行为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化解?
“由于在整个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群体利益受损,且看不到希望,一旦受到挫折,很容易诱发暴力行为。”昨天,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朱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下,社会不良行为的苗头和预兆不断增多,如果我们能够采取积极措施,让底层社会看到希望,很多矛盾是可以化解的,我们的社会转型也会平稳过渡。
底层社会人员受挫会有6种反应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底层社会人员受挫会有6种反应。”正在对底层社会的矛盾压力进行研究的朱力认为,底层社会是在经济和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处于劣势和被排斥地位的人群,与弱势群体的意义相近。
通常情况下,他们生活贫困,或失业时间较长,或工作处于边缘性,有的人因此酗酒、吸毒、精神失常。这些人,基本上没有单位等组织可以依靠,一旦受到挫折,积极的两种反应为,或调节自己,更加发奋努力,或在外力的帮助下走出困境;消极的两种反应为:要么反抗矛盾源,要么忍耐;无法忍耐的两种反应表现为,有的自我摧残、自虐或自杀,有的则寻找替罪羊,找更弱小的人施暴。
“最近自杀的基本上都是最底层的打工仔,施暴的基本上是反复失业或受挫的。”朱力说,过去,因为拆迁、下岗、失业等感到利益受损的人,一般通过群体性事件来争取权利。现在,出现了自杀、施暴等个体形式的、逃避形式的反抗,这更加提醒我们,对底层社会的困难处境应有清醒的认识。
建设社工队伍,帮助底层社会群体摆脱困难
“在社会转型中,社会阶层的分化差距确实太大,一些底层社会的人容易出现极端反应。”
朱力认为,过去,改革开放中的一些制度和政策,过分向强势群体和市场竞争中的优胜者倾斜,加上一些地方政府的执政理念不正确,只追求GDP,自发地站在强势群体一边,忽视底层社会的利益,让他们感觉到明显的利益受损,看不到希望和出路。“于是,当他们无法健康、幸福、有尊严地生活时,其他阶层也不会安宁。”
“化解这一矛盾,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建设和谐社会。”朱力认为,如何扶持和帮助底层社会群体,让他们看到希望和出路,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点。现在,国家正在制定缩小贫富两极分化的方案,从经济上扶持底层社会群体。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社会制度和政策也要跟上,在社会管理上有一些实质内容。“如果每个社区都有社工,就可能化解大量的危机和矛盾。”朱力表示,我们的社区一定要建设一支社会工作者的人才队伍,及时帮助底层社会群体解决失业、孩子上学难等问题,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看到希望,从而防止底层社会群体矛盾的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