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校长论坛 > 文章详情
地方大学:服务当地经济是“王道”
2010-06-12 作者:伊然 张微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王汉青,1963年生,湖南益阳人,博士,教授。中南大学和南华大学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湖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湖南工业大学校长。
  
  湖南工业大学坐落于中部老工业基地、湖南工业重镇株洲市,是一所具有50年办学历史的多科性大学。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由株洲工学院升格为湖南工业大学。秉承“厚德博学,和而不同”的校训、“明德、精业、求实、创新”的校风,以“大学意识、大局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为核心价值观。目前学校正由高水平教学型大学逐步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
  
  提升大学品质
  首先要更新办学理念

  
  记者:您一直倡导提升大学品质,什么是大学品质?大学品质与办学理念有怎样的联系?
  王汉青:目前,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很多,评价主体也存在多元化,但终究要有一些基本标准进行评价。譬如,大学组织基本特性是否具备,大学办学行为是否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大学对社会的贡献如何等等。我认为对大学品质的评价最终表现为社会对大学的认可度。一所品质优良的大学应该是长期得到社会高度认可的大学,这就意味着品质优良的大学必然具备一种长期适应能力,从而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是否具有长期适应能力是评价一所大学品质优劣的关键指标。
  大学长期适应能力是大学长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具体而言,首先,大学办学是长期而不是短期行为;其次,大学对社会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最后,大学对社会的适应不是一种盲目从众行为,大学必须有自己的主张,必须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来选择发展路径,并在与社会互动中生存和发展。
  大学核心竞争力是评价当代大学品质的关键指标,是由其学科体系、制度体系、文化体系有机结合而成的系统。大学组织文化建设是构筑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在竞争的环境中,大学长期适应能力表现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源于20世纪90年代西方兴起的一种企业能力理论,后来援引至高等教育领域。实际上在大学发展史上,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存在大学之间的激烈竞争。
  我认为大学品质与办学理念的关系密切。办学理念是否科学、是否先进,直接影响大学长期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直接影响大学品质的优劣。因此,提升大学品质要从更新办学理念抓起。
  
  构筑学校核心竞争力
  
  记者:您曾撰文阐发“厚德博学,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您如何凝练这一办学理念?近几年贵校又是如何贯彻这一办学理念的?
  王汉青:在湖南工业大学的组建过程中,我们根据高等教育规律和大学组织本质特性、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以及这所新生大学的实际,经过深思熟虑、反复酝酿,提出了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运作思路。湖南工业大学作为独具特色的教学型地方大学,要建设成国内知名、省属先进、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质量至上、和谐发展、特色创优”的办学思路;必须坚持立足湖南、面向全国,为加快湖南新型工业化进程、振兴老工业基地株洲和中国包装现代化提供强劲支撑的服务进程;必须坚持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交融、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建设格局;必须坚持“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强化能力、注重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坚持高校校区、高新产业园区、城市社区“三区联动发展”的创新思维。
  “厚德博学,和而不同”体现了大学组织的知识品性与管理属性、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反映了大学教育的价值追求,是对当代大学精神的凝练,是当代大学应追求的品格。“厚德博学,和而不同”也体现了我校办学的价值追求,是对我校师生员工做人与做事、治学与治校等方方面面的总要求,是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制定办学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的总则,是对我校办学理念的高度概括。
  贯彻“厚德博学,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目的在于不断提升学校品质。学校组建至今近四年来,从学校多校区融合的实际出发,围绕提升大学品质这一目标,采取了“文化先行、学科主导、制度跟进”三大策略,努力践行“厚德博学,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构筑学校核心竞争力。
  
  找准定位  为地方经济服务
  
  记者:贵校在学科建设上如何践行办学理念?抓学科建设主要有哪些措施?
  王汉青:学科水平决定一所大学的水平,学科建设是大学的一项综合性、长远性、基础性工程,学科建设水平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首要指标。为此,我们实施“学科主导”策略,努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首先是合理规划学科专业布局。我校的办学理念中明确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多学科协调发展”。另外,根据学校学科传统与现状以及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大学转型的需要,在学科方向建设、学科梯队建设、基地建设、项目建设等方面,先后推出了一系列举措,目前已初见成效。
  我校学科方向建设的主要措施为:一是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抓住多校区实质性融合这一机遇,整合全校学科资源,调整了学科结构。二是分类建设,整体推进。我们认真分析了学校的学科传统与现状,将现有学科分为传统优势学科、重点特色学科、新建新兴学科、一般学科等几类,学校制定分类建设整体方案,对各学科建设进行分类指导。比如,包装学科既是我校传统优势学科,也是重点特色学科。
  目前我们正举全校之力,动员多学科力量,建设国内一流、体系完备的包装学科群。在“长株潭城市群”被列入全国“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和全国“低碳经济”推广试点城市的背景下,我校正重点扶持与此相关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
  记者:那么,贵校是怎样协调特色优势学科和其他学科关系的?特色优势学科如何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
  王汉青:学科建设要分类建设,整体推进。建设特色优势学科也不能使其他学科边缘化。首先,突出重点,建设特色优势学科,是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我们重点建设包装特色优势学科群,也意味着其他相关学科可融入其中,这体现了“优化特色学科,带动一般学科”的思路。其次,一般学科建设也要拓宽思路,在本学科领域中不断进取、提高水平的同时,根据当代学科发展的特点,注意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培育学科发展新的增长点,特别要依托基地建设创新平台,多学科联手研发项目。
  行业经济与地方经济交织并行,学校的学科特色是几十年办学实践形成的,而包装属于高消耗、高污染产业,是“两型社会”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作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和全国“节能示范”推广试点城市,“长株潭城市群”也是有色金属产业集聚度高的城市,而且包装产业方兴未艾。因此,学校特色优势学科建设既带有浓厚的行业特征,也带有浓厚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色彩。
  我主张,地方大学的学科建设应该以社会需求为本位和出发点,为社会、为地方、为行业服务,而不能为学科而进化学科建设,单纯办学科的路子只会越走越窄。因此,我校在加强学科建设过程中,加大了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力度。
  学校以长株潭城市为主体,与省内上百家企业或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或组建了校企战略联盟。学校不少高层次人才与株洲大中型企业保持长期联系并开展研发合作,为服务“两型社会”建设和“低碳经济”推广试点,学校组建了“两型社会建设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合作成立全球低碳城市研究中心,与落户学校的“湖南省包装经济研究基地”联手组织长株潭地区“两型社会”与“低碳经济”等领域的课题研究。目前已为株洲市完成了《株洲市“两型社会”建设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等十多项重大课题,得到了地方政府与专家的高度评价。
  
  强调“制度跟进”
  
  记者:在践行办学理念过程中,都会涉及制度建设问题,制度体系与学科体系、文化体系是有机结合的。请问贵校如何通过实施“制度跟进”策略来提升学校品质?
  王汉青:贯彻办学理念需要制度保障,而制度建设水平从某些侧面上反映了大学品质。大学核心竞争力系统中的学科体系、文化体系、制度体系三者之间联系紧密。就一所新组建的大学而言,组织文化的力量对于学校内外资源的重组和学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科建设离不开文化体系和制度体系的支持,制度本身就是组织文化的一部分,制度建设为学科建设提供保障。因此,我们在实施“文化先行”、“学科主导”策略的同时,强调“制度跟进”策略。
  为实现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打造核心竞争力,我们分析了学校的核心专长,对校内资源进行重组,进行竞争力要素整合,同时着手完善学校内部制度建设。学校内部管理模式逐步由教学型大学“职能制”模式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矩阵制”模式转变。为此,从今年开始在校内若干学院开展管理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各学院本科教学评估工作,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大学内部制度建设遇到的主要障碍是体制性障碍,大学外部制度的不完善直接影响内部制度建设步伐。要真正落实大学办学理念,构筑学校核心竞争力,必须解决体制性障碍问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