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对中国千年发展目标的进程基本没有明显的不利影响,中国可以如期基本实现千年发展目标。
“由于各国政府迅速采取了相关政策措施,这次经济危机对人类发展指标的负面影响在短期内得到了抑制,人类发展指标出现了进步迹象。但是这种危机的影响将会长期存在,我们必须关注它对全球发展中国家的中期影响。”6月7日,世界银行驻华代表处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共同举办了《2010年全球监测报告:危机之后的千年发展目标进程》发布会。世界银行发展预测局局长汉斯·蒂莫给出他的判断。
全球监测报告由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每年撰写,主要关注全球在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方面取得的进展。2010年全球监测报告指出:虽然复苏已经开始,但危机的影响将长期且难以度量。危机前各国在减贫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未来的减贫速度将会放慢,发展中国家都难以幸免,尤其是非洲的低收入国家;同时其他千年发展目标实现的进程也会受损,并将影响2015 年之后的发展前景。
危机之前全球千年发展目标取得瞩目进展
何为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这一目标如今实现的情况如何?全球经济危机让人类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在2000年9月的联合国首脑会议上,189个联合国成员国签署了《联合国千年宣言》,全体191个成员国一致通过了一项旨在将全球贫困水平于2015 年之前降低一半(以1990年的水平为标准)的行动计划。具体指标包括:消灭极端贫穷和饥饿,普及小学教育,促进男女平等并赋予妇女权利,降低儿童死亡率,改善产妇保健,防控艾滋病、疟疾和其他疾病,确保环境的可持续能力以及全球合作促进发展。这些目标和指标被置于全球议程的核心,统称为千年发展目标(MDGs),旨在满足全球最贫困、最弱势人群的作为人的最基本的需求,促进全球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
记者翻阅世界银行从2005年到2010年的全球监测报告时,注意到千年发展目标在最初几年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从2006年起实现难度逐渐增大,而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使得这些目标的实现更不容乐观。
自2000年提出千年发展目标以来,在最初几年中,千年发展目标的诸项指标有大幅度的改善和进步。但自2005年开始,这种迅速改善的趋势逐渐放缓,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进展迟缓,许多脆弱国家更严重滞后。2008年全面爆发的经济危机对千年发展目标各项指标的实现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经济危机牵制了发达国家政府的主要精力,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出现了停滞的势头,而在全球金融市场动荡、进出口贸易变化剧烈的情况下,各个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势头也遭到了遏制。因此,人类发展基本指标可能都难以实现。在2009年,许多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重新增加,面临出口总量萎缩、外资流入减少、财政收入缩水、基础设施项目融资不足等方面的困境。而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也存在严重缺口。在这种形势下,各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注资,并通过信贷和投资机构提供贸易融资。
而今年的全球监测报告则强调,经济危机的影响将长期并难以度量,就如汉斯·蒂莫在发布会上强调的, “最近,我们看见欧洲发生的一系列问题给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而这在3个月前是没有预料到的。”报告指出,到2015年全球极端贫困人口将会增加 5300万,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极端贫困人口将会增加2000万,这种情形将会持续到2020年;2009年至2015年期间,5岁以下儿童和婴儿的死亡人数将分别增加120万和26.5万,到2015年无法完成初等教育的学龄儿童将增加5万人,无法获得清洁水源的人数将增加1亿。
对此,世界银行提出警告,如果听任贫困国家的经济复苏自由发展,任由危机造成广泛的国内政策失误和制度崩溃,这将对人类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尤其将给妇女、儿童带来灾难性影响。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黄承伟认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的正、反面传导都会对千年发展目标产生负面影响。一般情况下,国际社会普遍对社会危机关注不足。这份报告系统分析了可能发生的社会危机,这种分析对各国从危机中恢复非常重要。”
危机过后尤需加强对低收入国家的中期援助
“从短期看,经济危机对低收入国家产生的影响可能不是那么明显和强烈,但是,我们需特别注意经济危机对低收入国家的中期影响。”汉斯·蒂莫在发布会上强调。
他进一步解释,“一般来讲,中高收入国家的主要经济支柱是制造业,危机使得制造业生产大幅下降,由于他们能获得信贷支持,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但是低收入国家的经济支柱集中于农业和原材料生产领域,在危机刚到来的时候,这些领域的生产不会马上出现下降,但由于收入水平与商品价格相关,他们的收入水平会下降。为进一步化解收入下降引发的影响,他们往往需要减少进口,而进口往往是投资性商品,因此从中期看,低收入国家的生产潜力会遭受持久性影响。同时,低收入国家不能获得信贷市场的支持,而在危机的影响下他们的财政状况本身也会出现恶化趋势,这些都将对他们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世界银行专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经济波动对人类发展指标造成的影响并不对称,在经济增长和繁荣阶段,人类发展指标的改善速度要慢于在经济下滑和萧条阶段人类发展指标的下降速度。汉斯·蒂莫认为,“低收入国家很可能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而转变20世纪90年代开始采取的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由此从政府政策层面影响这些国家内部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同时,各个贫困家庭也会在经济不景气时削减一些非基本生存必要的支出,如孩子教育、疾病防控等。
让人担忧的是,欧洲国家在危机之后的中期阶段可能减少发展援助资金,而这个时期恰恰是低收入国家最需要援助资金的阶段。
低收入国家如何扭转危机之后中期阶段的不利趋势,维持复苏和恢复千年发展目标进程?世界银行建议,发展中国家必须继续保持良好的政策,改善服务质量和效率,提高国内社会安全网络的效力。同时,此次危机并非是由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失误造成,发展成果的改善也要取决于全球经济能否快速复苏,因此改善出口状况、贸易条件和资本流动非常重要,特别需要在多哈回合贸易谈判中取得进展。如果谈判达成,将大大改善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准入,提高贸易便利化。
虽然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援助在2008年达到创纪录的水平,但援助量仍远低于预期,经济危机给捐助国本身造成的财政影响也将严重影响他们实施国际援助。因此,世界银行建议,国际金融机构之间需要加强协调,通过提升援助的有效性改善捐助活动,减少附加条件的援助份额等。
在此基础上,黄承伟建议道,“对低收入国家的国际援助应更多投向社会发展领域,并增强低收入国家的能力建设,而制造业等生产性领域的援助可以更多地通过市场来解决。同时,在世界银行总体性建议基础上,各国需依据各自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确定各自政策相应的优先重点。”
成功实践千年发展目标的中国经验
早在2008年12月25日,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B.佐利克曾表示,尽管最近出现经济增长放缓,世界其他经济体遭遇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中国经济仍将继续发挥关键性的稳定作用。
“金融危机对中国千年发展目标的进程基本没有明显的不利影响,中国可以如期基本实现千年发展目标。” 黄承伟指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中国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经济实力持续增长,这些都与千年发展目标直接相关。中国正在转变发展方式,也正在开始新一轮的区域发展计划,有教育、卫生、艾滋病、环境和扶贫开发等领域的专项发展计划,而‘十二五’规划制定要求的民生目标比千年发展目标的人类发展指标要求还要高。”
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在不同场合对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减贫工作及其他千年发展目标的进展给予了充分肯定。为创新扶贫理论、促进政策转换、增强国际互动、推动南南合作,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中国的贡献,在2004年的上海全球扶贫大会上,我国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共同发起创立了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如今,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国际组织的减贫合作和经验交流已经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
黄承伟在发布会上将我国在减贫和其他千年发展目标方面的成功实践经验总结为10点,包括“将千年发展目标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全力履行承诺”、“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实施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不断提升社会服务”、“推进均等化”、“加大财政支持”、“提高政府治理效率”、“发展私营经济”、“加强监测” 和“推动公民社会和社区参与”等。
虽然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形势不容乐观,但未来仍然取决于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的相互理解、彼此支持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