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伊斯兰世界自我反省的呼吁
2010-06-12
作者:陈佳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为兼具德国和土耳其两种身份的文化人,尚欧加克认为,两种文化本无区别。母语对他来说只是德语世界的一扇窗,从中可以窥见自己童年和不同的文化品位。尚欧加克的作品被视为文学主体异质和多语境自我认知的典型。
20世纪60年代,德国为了缓解战后经济发展中的劳工压力,从土耳其引入大量移民,土耳其裔从此在德国政治社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伴随着社会多元文化兼容并包,移民文学作品从90年代起在德国文坛刮起阵阵旋风,囊括大量文学奖项。这其中,土耳其裔作家的表现不俗,御科萨·帕萨勒卡亚、阿拉斯· 御兰、施纳西·迪吉曼、艾萨勒·御萨肯和萨菲勒·尚欧加克等等,从数量和作品质量上一跃成为德国移民文学的领头羊。土耳其裔作家于初期,努力在与本土巨大的文化差异中寻求自身文化的突破口,争取移民的身份和文化地位;随着第二、三代移民的成长,作家们吸收德语文化中的批判性精髓,注重文化反省,试图在跨文化文本下求得文化的谅解和融合。其中,尚欧加克被视为土耳其移民文学的开拓者和调停土耳其与德国文化的主要声音。
尚欧加克有着独特的文学风格,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他的身份经历和他的作品一样充满跨文化色彩。他的童年在土耳其安卡拉和伊斯坦布尔度过,1970年随家人移居德国慕尼黑,从70年代末开始在阅读会上朗诵自己创作的德语诗歌。80年代起他将土耳其文学翻译成德语,并发表了不少以“在两个世界中生存”为主题的诗作,例如《两面人》。 1988年起,他参与出版德国多语言文学杂志Sirene,并在90年代为德语土耳其文学撰写了重要的理论著作,最有名的作品是散文集《柏林四部曲》。他还曾担任过柏林自由电台的脱口秀主持人。在美国,他已跻身德国经典文学家之列,成为文化研究的对象。尚欧加克自1984年起加入德国作家协会,同年获得慕尼黑城市文学奖学金,1988年获得阿德尔贝特·冯·沙米索奖。目前,他是马克斯·凯迪奖资助的荣誉客座教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从事创作。
作为兼具德国和土耳其两种身份的文化人,尚欧加克认为,两种文化本无区别。母语对他来说只是德语世界的一扇窗,从中可以窥见自己童年和不同的文化品位。尚欧加克的作品被视为文学主体异质和多语境自我认知的典型。他认为身份的意义不在于定义自我,而是在不同的文化极端间摇摆,他把身份比作用各种基石搭成的适用于各种文化的建筑。“9·11”事件以后,尚欧加克在《日报》、《世界报》用激进的标题如“恐怖来源于伊斯兰的内心”就跨文化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他独树一帜的文化观引起了舆论的关注。他积极呼吁伊斯兰世界进行自我反省和宗教启蒙,反对原教旨主义。短篇小说《萨克斯风演奏者》就是体现该主题的典型。
尚欧加克擅长对宗教进行彻底的剖析和批判。他写道:“在神秘主义里,上帝是被众生爱戴的、是不可企及的,对于信他的人来说,他是主,是发号施令而又容易动怒的力量,偶尔会施舍些温柔。据说这一切都是依照一个秘密的计划发生的。在任何时候都没有人能洞悉一切。” 作者批判宗教盲目强调献身,批判神秘主义企图用中心论控制人们,迷惑人们以为自己只能理解世界的一小部分。他试图表明,在跨文化语境下,多元化文本表达的语言和身体关系无法通过原教旨主义教条式的规则呈现,多元化的文本必须真实地公开身体与性主题,必须毫无成见。
尚欧加克在小说中,将城市题材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把城市和楼房建筑作为空间叙事的主要工具。公车、酒吧、楼梯还是私井,这些空间意象造就了作品的现代主义色彩。他在作品中描绘出乡村与城市、宗教禁忌与瘟疫、粗俗的波斯方言与萨克斯音,这些对比既体现了现实与虚拟的反差,也可以看出作者打破“东方—伊斯兰式”或者“西方—基督教式”的教条式单一语境、构建多元杂糅式城市文明与主体性格的尝试。而在复杂的文化议题表面,作者的语言简单直白,这也与一般德国现代主义小说不同,语言的简单和主题的复杂也成为一组有趣的对比。可以说尚欧加克和德国的土耳其裔作家们,带着他们独有的文化记忆,在不断深入解构文化的同时,开拓着德语文学的新疆界。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