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经济 > 文章详情
内蒙古牧区工矿开发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效应研究田野调查图片展开展
2010-06-07 作者:王彦军 来源:内蒙古大学党委宣传部
  2010年6月2日上午,内蒙古牧区工矿开发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效应研究田野调查图片展开展仪式在我校民族博物馆门前举行。
  自治区教育厅厅长李东升、美国福特基金会中国区项目主管白爱莲女士、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文英、校党委副书记王贵印出席开展仪式并剪彩。
  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环保厅、畜牧业厅、地矿局、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呼和浩特市民委等有关厅局和部门负责人、我校有关部门、单位和学院负责人参加了开展仪式。
  美国福特基金会中国区项目主管白爱莲女士,我校校长助理、蒙古学研究中心主任、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齐木德道尔吉教授分别讲话。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那顺巴依尔教授主持仪式。
  仪式结束后,与会领导参观了图片展。
  据了解,所展图片以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客观反映了当前内蒙古牧区工矿开发的实际情况,旨在使更多的人们关注工矿开发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中产生或正在产生的正负效应,以唤起人们对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更多的关注,为自治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展出的图片资料由该研究项目成员于2009年7、8月间分别在锡林郭勒盟和呼伦贝尔市6个牧业旗县所进行的田野调查收集的。
  图片展前言介绍指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对能源和其它矿产的需求越来越大。内蒙古草原地区的旗县、市区也有强烈的发展经济、提高GDP和财政收入的愿望。在巨大的需求与丰厚利益的驱动下,内蒙古地区的牧业旗县纷纷招商引资,开发草原上的煤矿、铁矿以及其它矿产资源,并且利用极其有限的水资源,建设以煤炭作为燃料的火力发电厂,以此来促进当地的工业化,提高GDP和财政收入。这一变化促使原本脆弱的内蒙古生态承受更大压力,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生等多个层面带来诸多效应。一些负面效应如传统文化面临挑战、部分牧民的贫困化等问题引起各方关注。
  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历史足以说明,物质财富的积累、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必定依赖于大自然恩赐我们的自然资源之开发和利用。矿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从国家和自治区经济发展的格局和需求来看,目前对于内蒙古地区的矿产资源之开发利用一事本身无可非议,可视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选择。但是,这种开发和利用必须以当地自然和人文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作为出发和落脚点,尤其要充分考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文化生存空间。从而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其负面影响,尽力保护当地自然环境及人类社会生存环境。同时达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生产和生存条件的目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