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学风建设 > 学风动态 > 文章详情
用任何借口也不能为抄袭辩护
2010-06-02 作者:曾园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一个月来,汪晖《反抗绝望》一书涉嫌抄袭的事引发了两派知识分子的辩论。汪晖自己表态:“我很希望此事由学术界自己来澄清。”但我觉得“学术界”已经丧失了这个能力。不仅如此,我觉得一些知识分子越过了底线。他们在辩论的时候,忘记了自己的本分。因为在我看来,知识分子的辩论应该是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不推测对方的意图和道德,不口出秽语。这不是文明与否的问题,而是因为辩论本身就是知识分子的工作,他在辩论中没法完成工作就是浪费了纳税人的钱。
  
  汪晖抄袭与否,一个大学毕业生足可以判断。相关证据媒体刊载非常清楚,网上随时可以搜索到。问题在于,前《读书》编辑、现清华大学教授汪晖并非无名之辈,许多为他辩护的人其实是在搅浑水。这些狡辩方式简单粗陋,没有技术含量。比如说,汪晖抄袭了,但是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写作该书的时候学术规范不完全。
  
  学术规范不完全情有可原,难道当年的写作全是抄袭的?谁相信?还有这样的辩护:他虽然抄袭了,但是揭发他抄袭的人品德有问题 好吧,我们退一万步说,一个身在监狱中的罪犯揭发他抄袭了,怎么样?这可以减少汪晖的罪过吗?揭发者道德品质问题先放一下,他的这篇文章是否可以净化我们的学术空气,提高学术水平?这才是最关键的。
  
  最荒谬的是,有人说汪晖代表了知识分子的良心,而批评他的人代表占据垄断地位的国际金融资本。说这话的人当然没有证据,证据仅仅是汪晖常常站在那些恶劣的操纵国际金融资本的对立面。这不是说梦话吗?汪晖又不是金融专家,他站在金融界的哪一面与其他人有什么关系?
  
  现在这场争执还没有延伸到大众层面,但我以为汪晖已经侵害了大众利益。有人对此会不以为然:学术是学术圈的事情,跟我们无关。
  
  我以为学术是公器。是纳税人提供资金,让人类的极少数人从事某项专业研究,虽然这些专业表面上似乎与我们的生活没有关系,但它们要么是间接为人类服务(如数学),要么是为将来的服务做准备(比如说某种无名病毒蔓延泛滥,恰好全人类中就有研究这种病毒的专家,他这时就可以告诉我们应该怎样防范病毒。我们养着他们就是为了以防万一)。
  
  抄袭是学术的大敌,因为抄袭者成功,就没有人会傻到去辛苦地做学问。任何纳税人都不愿意养活那种只会耍嘴皮(骂骂国际金融资本家),却没有相关技能的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