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经济 > 文章详情
自觉融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局
2010-06-01 作者:王会生 来源:人民日报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同时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来了难得机遇。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战略重点。作为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以下简称国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自觉将企业发展融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局,以企业和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模式,调整发展节奏,突出经济效益,通过资产经营和资本经营相结合的手段,在推进结构调整中转变发展方式,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实现科学发展。

  把握产业调整态势

  完善企业发展战略

  思路决定出路,战略决定未来。企业调结构、转方式,首先需要转变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国投努力把握全球产业调整态势,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思路,制定切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战略。

  确立规模和效益同步发展的思路,在不断做大的同时着力做强。规模是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资源环境和节能减排对企业发展的制约会越来越严重。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企业的规模必须是一个均衡的结构——资本实力与企业规模相适应,软实力与硬实力相匹配。也就是说,企业必须在不断做大的同时着力做强。

  确立结构调整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拓展发展空间。调结构、转方式是企业在发展中普遍面对的挑战。企业如果能够成功应对这个挑战,就能保持发展的连续性、拓宽发展的空间;否则,发展代价就会越来越大,空间就会越来越小,道路就会越走越艰难。为此,应当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一是与市场协调。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的变化,满足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二是与自身协调。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存量调整,就是从企业实际出发,一企一策,不可照搬照套;二是增量调整,就是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导向,有所为有所不为,注重特色,发挥优势。三是与国家经济和产业政策协调。国家经济和产业政策调整必然会影响企业结构调整,企业必须依据国家经济和产业政策来调整发展布局。

  重新审视企业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模式。企业必须根据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及时制定和调整发展战略。国际金融危机和我国经济调整的现实情况,迫切要求我们用科学发展观审视企业发展战略,将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在承担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布局、结构调整任务中发挥独特作用,着眼于未来5年或10年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谋划自身发展。国投提出了“为国家发展服务、为改善民生服务”的发展思路,明确了三个投资重点:一是投资于国家要求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行业;二是投资于基础性和高新技术项目,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三是投资于资源性项目,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打造核心竞争力,推进可持续发展。企业是资源的聚集者和使用者,而资源整合能力则是投资控股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国投作为国有投资控股公司,要培育不易模仿且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顺应科技和消费文化发展的趋势,不断对核心业务进行调整,不断完善和提升业务定位,大力推进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这样,才能有效整合资源,打造利润 “蓄水池”,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顺应产业发展规律

  推进企业结构调整

  周期性波动是经济发展的常态。推进企业和产业结构调整,既要利用市场萧条时期的倒逼机制果断采取措施,也要在经济形势比较好的时候未雨绸缪,主动作出安排。近年来,国投顺应产业发展规律,在结构调整上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推进企业结构调整。一是主动调整。企业只有顺应产业发展规律及时进行结构调整,才能保持发展活力。企业适应产业结构变化的调整和升级越自觉、越主动,发展质量就越高,发展后劲就越足。二是全方位调整。结构调整是篇大文章,应按照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来调整组织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按照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来调整产品结构,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运用新技术、新材料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培育整体竞争优势。三是经常性调整。结构调整既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又是一项经常性工作,需要常抓不懈。

  把握产业成长规律,确立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一是坚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坚决淘汰国家明令禁止的产业、技术和产品,大力发展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技术和产品。二是坚持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原则。始终把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第一推动力,搞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

  利用多种结构调整途径,优化资源配置。一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坚持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为导向,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提高综合竞争力和经济增长质量效益为目标,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电源结构调整,优先发展水电,加快雅砻江全流域梯次滚动开发,合理开发坑口煤电和煤电一体化项目,积极发展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利用新一轮煤炭产业调整的机会,在重点区域继续推进资源储备和项目储备;以钾肥为重点,巩固和扩大公司在化肥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将电力、煤炭、港航、化肥等基础性、资源性以及相关性强的业务作为公司整体上市的资产,加大整体上市的推进力度,为做强做大实业板块筹集必要的资金。二是调整优化资本分布,使国有资本向公司主业集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通过国有股权的转让将国有资产变为国有资本,实现国有资本从竞争性领域或非重点企业退出,再投入到国有经济需要进入的重要领域或重点企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实现跨行业、跨地区、跨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国有资本在国民经济产业领域的布局、在产业内部的分布、在企业内部的配置,提高资本运行效率,用少量的国有资本控制、影响和带动大量的社会资本,形成国有资本数量、素质和布局的动态优势,在资本流动的过程中实现结构调整的目标。三是调整区域结构,着力构建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在公司投资企业比较集中的区域,建立区域协调机制,进一步理顺管理关系,扩大集团在区域内的影响力;加快公司在环渤海湾、泛北部湾等重点区域的发展,发挥产业发展上的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优势产业;在区域投资企业间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机制,鼓励区域间投资企业顺应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要求,促进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合理流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积极推动节能减排

  着力实现低碳发展

  为了抓住低碳经济发展的机遇,国投坚持绿色投资原则,积极调整投资结构,主动跟踪和投资于低碳技术发展,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从优化升级和有进有退两方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一是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资源性领域集中,做强做大主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二是对耗能高、污染重的产能加快淘汰和升级改造步伐,推进所投资的企业转型升级,实现集约、高效、无废、无害、无污染的绿色发展。三是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全力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开展节能技术改造,优化发电机组运行方式,提高机组能源利用效率。严格执行环保设施“三同时”制度,加大对新、改、扩建火电燃煤机组环保设施的投入力度。四是研发推广节能环保新技术。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环保技术,成功实现了多项节能环保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调整电源结构,着力发展新能源。把新能源发展放在重要战略位置,加强新能源技术研发,积极扩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目前,清洁能源已占公司投产控股电力装机容量的30.5%。在煤电清洁技术发电领域,参股的天津绿色煤电公司25万千瓦项目已于2009年7月正式开工;在核电领域,已参股建设辽宁葫芦岛核电项目;在风电领域,计划在未来2—3年内,选择我国光照资源和建设条件最好的西北地区,建成20万千瓦的光伏并网电站。

  从高碳生产方式向清洁生产、循环经济转变。坚持绿色投资理念,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投入产出水平,努力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节约型发展方式。利用先进技术实施海水淡化工程,力争在天津北疆建成日产140万吨淡水生产基地,实施向京津地区供水。提高煤炭回采率,2009年公司煤矿采区回采率达81.80%;积极开展煤矸石综合利用,煤矿企业煤矸石及煤泥综合利用率达62.49%;较大规模利用煤层气发电项目正在各煤矿逐步展开,瓦斯综合利用率达40%;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对矿井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并用于井下消防降尘、电厂生产和选煤厂用水补充,矿井水综合利用率达70.73%。(作者为国家开发投资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