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该如何养老?”这恐怕是已经或将要迈入老龄门槛的人们都要提出的疑问。
当前,“银发浪潮”扑面而来,中国大中型城市老龄化日益严峻。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近1.67亿,占中国总人口的1/8,并正以每年800万的速度增加。如何解决日益凸显的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日前,南开大学文学院、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学生所做的一项关于天津市社区养老模式的调研显示,在传统家庭养老能力弱化、机构养老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下,针对致力于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的社区养老模式有望成为近年来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现状:
“空巢”老人日渐多
“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语反映了“子孙满堂、儿女尽孝”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也是自古以来中国老人感觉最理想的养老模式。但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执行和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调研组发现,中国的家庭结构出现了高龄化、小型化趋势,“4-2-1”的家庭结构模式在一线城市中十分普遍,导致越来越多的老人家庭处于一种“空巢”状态。
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09年3月底,我国有2340多万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全国城市空巢家庭已经达到49.7%,个别老城区已经达到 70%,预计今年将达到80%以上。天津市老年人家庭中,“空巢”家庭已达54%,而且“空巢”现象仍在攀升。
与“空巢”相伴而来的是传统家庭养老方式的力不从心。调研报告指出,以维系婚姻亲情和共同经济利益为基本存在价值的现代家庭与80年代以前靠家庭成员合力承担赡养责任的传统家庭相比,已经相去甚远,这直接导致了目前家庭自助式赡养能力的日趋弱化,多数老年人希望从家庭得到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籍”三项基本需求,显然已经无法满足。
过半数老人仍恋家
一个月1000多元的退休金,住着一套老房子,平日里,买菜、做饭、洗衣等家务活,仍然坚持自己干,儿女大多不在身边。这是调研组在调查过程中看到的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常见情景。
调研组分别在河东区二号桥街居委会、河东区鲁山道居委会、和平区庆友西里居委会、南开区南开大学北村居委会及西南村居委会、南开区天津师范大学老年大学中的老年人群体、河西区马场道街居委会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发放并回收了224份有效问卷。根据统计结果,偏好传统家庭(子女)赡养养老模式的老人占58%,远远高出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其他养老模式。
调研组走访的大多数居委会负责人表示,除少数人在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生活外,大多数老年人“离不开自己的家”,他们多采取夫妻相伴、儿女伺候等自助的形式度晚年。调研报告也指出,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观念在诸多老年人心中根深蒂固,使他们对于家庭养老过分依赖,对其他养老方式能否给予自己更好的照顾存在疑虑。
养老院冷热不均
根据调研组查阅的相关数据,目前天津市共有各种养老机构293所,养老床位2.2703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14.5张,远远低于上海和北京的水平。
在调查过程中,调研组发现,现阶段,有的养老院需要排队入住、而一些民办老年公寓却明显“吃不饱”的冷热不均的现象十分明显。调研组成员、文学院2007级本科生张简分析说,由于部分民办养老机构硬件设施不完善、护理人员技术不过硬,造成民办养老院仅有70%的入住率,而设施完备、护理条件好的国办养老院全市仅有12所,一床难求、供不应求。养老院的客观条件无法满足全市老年人集中供养的社会需求。
此外,根据调研组对老年人对养老院收费主观意愿的调查,选择接受养老院收费1300元/月以上的老年人所占调查总数比例仅为6.7%,这说明大部分老人的实际支付能力有限,或者他们认为没有必要把这么多钱花费在养老院里;而选择550—999元/月的老人占调查总数的62.9%,也就是说,六成以上老人可以接受这种收费标准。可以看出,与天津老人收入相匹配的中等价位的养老院较容易为老年人所接受。
建议:
打造多层次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行动不便,可享受上门服务;空巢老人,白天可去老年课堂或文体活动室消遣;子女太忙无暇做饭,可去社区老年食堂专享老年人食谱……
这是社区养老模式为老人提供的几种典型服务。按照调研组对社区养老模式的界定,社区养老属于居家养老的一部分,是指老人住在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承担养老工作或托老服务,如社区办老年饭桌、送餐上门、家庭病床、料理家务和“急救铃”等。在收费方面则以福利为主,根据老人的生活条件适当收一定的费用,对生活十分困难的老人则实行无偿服务。
“社区养老服务并不仅仅是政府的一项号召,而确实是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可靠保障”,调研组建议,“应改变原有的政府单方面主导的模式,政府不再直接提供社区公共服务,而是通过购买或竞标的形式交由第三方(如民间组织、企业或个人)来提供;发挥社区主导作用,训练和招纳具有全科医疗服务经验的工作者;培育和发展非营利组织致力于社会服务和管理,引入志愿服务人员开展老年人协议和互助服务工作。”
让“低龄”照顾“高龄”
组织身体健康的“年轻”老人为高龄老人居家养老提供服务,并为服务者发放《低龄老人服务卡》,用于记载服务时间和服务内容;当持卡人步入高龄时,将在本区域范围内享有相等时间、相等质量的服务。调研组将这条建议命名为社区养老的“福利循环机制”。
调研组认为,这种养老方式不仅能够使低龄的健康老人“发挥余热”并且不虞将来孤单,变服务接受者为服务提供者,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又能够使高龄老人找到知心的老年“伙伴”,养老服务显得更加随和亲切,同时,社区养老力量也得到了有效补充,可谓一举多得。
调研组指出,这样的老年社区互助照顾行动必须通过有效的组织来实现,而社区组织正由于其地位的权威性、特殊性和可靠性成为可提供此项组织管理功能的适当机构。
创设“社区护工”职业培训基地
“在深度访谈中,我们听到了不少老人对社区服务人员态度欠佳的反映,有些人员甚至是临时找来,连基础的服务工作没有做好”,张简说,“服务人员是与老人接触最密切的,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顺利实施和开展产生了最直接的影响。”
调查组认为,社区服务参与者的状况直接关系到社区服务的质量和发展水平,社区服务人员不论处于何种层次,都必须具有专业素质,并应围绕老人的日常生活需要提升服务质量、细化服务内容,为有特殊困难(如精神障碍、家庭危机等)和特殊家庭结构(没有配偶、空巢、独居)的老人提供更高专业程度的服务。
对于解决该问题的具体办法,调查组提出了相关建议:一方面,在社区创设“社区护工”职业培训基地,招收家政服务员,重点培训老年人心理学知识、公共卫生防疫、家庭医护常识和基本技能等;另一方面,国家要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社会服务专科学校”,培养高级别的护工,为不同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不同级别的服务;同时,还应把居家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教育培训融入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大系统之中,建立社区服务从业人的资格认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