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学风建设 > 学风动态 > 文章详情
改变“论文造假”土壤才能治本
2010-05-24 作者:武洁 来源:南方都市报

  摘要:一份举报材料,掀起了一场风波。举报的矛头直指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师李劲。在材料中,李劲近10年内发表的20篇论文,被一一注释说明。举报者认为,注释处涉嫌抄袭、治疗造假、虚构医疗设备、伪造病例等多项学术不端行为。


南都漫画 三川

  一份举报材料,掀起了一场风波。举报的矛头直指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师李劲。在材料中,李劲近10年内发表的20篇论文,被一一注释说明。举报者认为,注释处涉嫌抄袭、治疗造假、虚构医疗设备、伪造病例等多项学术不端行为。(见昨日《南方都市报》)

  确保论文的原创性与真实性,本该是论文作者最起码的学术道德底线。从这个意义上说,论文造假爆出丑闻,作者当然应该承担首要责任,相关单位也承诺一旦查实,决不姑息。

  不过,假如认为只需对始作俑者施以重罚,便可收获以儆效尤之功效,论文造假事件就此便可画上圆满句号,不免过分乐观了。事实上,论文造假现象并非孤例,严惩单个论文造假者,不足以改变论文造假的大气候。现实中,论文的原创性与真实性之所以靠边站,造假甚至剽窃之所以上位,原因其实还是学术生态的大背景使然。君不见,论文如今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创新科研成果,而是更多地与金钱、利益挂钩,甚至成了晋升、涨薪的必备条件,论文渐渐丧失了本应具备的基本精神与价值。提升职称的诉求替代了创新性和启发性而成为发表论文的第一动因,以论文数目为指针的学术评价体系更是在逼迫着无暇分身的一线医疗工作者去发表学术论文。而当研究人员为了职称等身外之物不得不忙于拼凑论文数,造假剽窃成为捷径,真正有价值的学术研究倒被束之高阁,又何尝不是当下学术生态与评价机制的必然产物呢?

  有关方面当然不应姑息造假者,但是,不让论文继续被利益所绑架,让论文回归学术创新的本位,才算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论文造假”的土壤与气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