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学风建设 > 学风文件及简报 > 文章详情
学风委简报第十五期 
2010-05-21 作者: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函件 来源: 
 

大力加强高校学风建设,促进学术繁荣发展
——在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第三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杨  光

  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成立两年来,在各位委员的共同努力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完成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不端行为惩处意见》、《学术博客自律倡议书》等文件的起草工作;组织编写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手册》;设立专项课题开展学风建设调查研究,形成一批调研报告;征集学风建设典型人物先进事迹,加强正面宣传;推动高校建立学风建设组织机构,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各项工作做得非常好。在此,我对同志们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取得的明显成效致以诚挚敬意和衷心感谢!
最近,刘延东国务委员对《教育部工作简报》第51期《复旦大学学风建设制度严明职责明确查处有力》做出重要批示:“复旦大学严格执行学术规范,维护学术道德的经验应在高校特别是进入211的高校中推广。”这个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高校在学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同时对今后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新的要求。下面,我就贯彻落实延东同志的重要批示精神,谈几点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发展势头良好
  近年来,学术道德也从学术共同体的内部要求与约束,演变
为社会和公众关心的一个焦点。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都越来越重视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在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具体实践方面都取得很大进展。
2006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成立了学风建设委员会,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有效的措施,切实抓好本单位的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学风委员会的成立及其开展的实质性工作,对高校和全社会产生的作用是正面的、积极的、不可低估的。各高校相继建立健全了学风建设组织机构,初步建立了全国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网络。一些高校以学术委员会行使指导本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职能,少数高校设立了专门的学术道德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逐步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方面协调配合的运行机制。许多高校修订完善了学风建设的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出台了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基本准则与实施细则;一些高校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和惩治,对违规教师在职称评定等方面实施“一票否决”制。高校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学术风气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例如,北京大学先后发布了《北京大学教师学术道德规范》、《北京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建设方案》、《北京大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北京大学教师教学工作管理办法》等。复旦大学制定了《学术规范及违规处理办法》,严肃查处学术不端行为。去年年底,
复旦大学公布对三起学术违规事件的处理结果,多名教授和学生受到处分,引起社会高度关注。《教育部工作简报》也对此进行了报道。华中师范大学一保送硕士研究生涉嫌抄袭,学校核实后取消其研究生资格。
从全国范围看,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对2006年“汉芯”造假事件进行了查处,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快了科研诚信建设工作的步伐。全国人大公布了新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其中强调科技人员不得在科技活动中弄虚作假,要求为参与项目的科技人员建立学术诚信档案等;科技部发布了《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这些法律法规,为完善科研诚信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科技部成立了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发起建立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这是国务院部委中设立的第一个专责科研诚信和工作机构。中国科学院设立了科研道德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和《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明确了科学不端行为的内涵、认定标准和处理程序。目前,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不仅政府在推动这项工作,广大基层单位和科研工作者也积极配合,我国的科研诚信建设已形成坚实的基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同时,我们依然要清醒地认识到各种学术不端、违背学术道德的现象还时有发生,需要我们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二、学风建设,重在宣传,重在教育,重在引导
  学风也是一种社会风气,风气之形成,宣传至关重要,教育至关重要。要通过大力的宣传教育形成一种良好的学术风气,引导大家自觉自愿遵守。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与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在讲话中对全国优秀教师给予高度赞誉,要求“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在2007年9月召开的学风委第二次工作会议上,李卫红副部长强调:学风委要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充分挖掘、全面展示高校教师队伍中这些先进典型的思想内涵和精神风采、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更好地发挥先进典型在学风建设中的教育激励和示范引导作用。
我们这次学风委工作会议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落实2007年学风工作会议的部署,对征集的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先进典型,在认真遴选基础上,将他们的优秀事迹汇编成书,加强正面宣传,充分展现他们追求真知、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和严谨求实、甘于寂寞的治学精神,进一步培育和弘扬优良学风。在高等学校,无论在老一辈学者,还是中青专家当中,都有一大批具有人格和学识双重魅力,令人景仰的先进典型。特别是孟二冬、方永刚等是近年来在师德师风方面涌现的杰出代表,已经成为全国广大高校科研工作者学习的先进典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就是一本生动的“活”教材,可感可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发挥榜样的示范引导作用,对弘扬优良学风、推进学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我非常同意张岂之先生的意见,对本次评选工作要本着“严一点、少一点、精一点”的原则,评选出的学风先进人物典型事迹确实要经得起检验。对评选结果我们要在媒体上加以宣传,如在《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开设专栏,必要时还可以进行表彰。总之,做好这项工作至关重要。
这次学风委工作会议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要审议《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手册》。刚才王宁教授已经对这本书的性质、应用范围、主要内容做了一个很好的说明,并提出了一些问题提请会议讨论。我个人的看法,这本《学术规范手册》既然由教育部学风委组织编写,就要有相当的高度、相当的水准。它是一个学术规范的行业标准,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都要遵守;它是编写学术规范教材的依据,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都要以此为依据编写本学科的学术规范教材和进行课堂讲授。我们希望将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宣传、教育和学习列为大学和研究生教育必修课程,提高广大师生遵守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自觉性,使这本《学术规范手册》真正发挥作用。。
 三、学风建设的治本之策: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
  学风建设要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建立一整套加强学风建设的规章制度,使人们不愿、不能、也不敢违背基本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最关键的是要在不断强调学术道德基础上,通过学术规范的制度建设,明确学术研究的基本规则和道德底线;治本之策是要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
评价是指挥棒,是风向标。科研评价对学术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科学有效的评价,有利于提升科研质量,优化科研资源配置,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反之,则会助长急功近利、助长学术不正之风,助长学术不端行为。现在存在的低水平重复,以及一些学术不端行为、学术不正之风,都与我们的评价有密切关系。科研评价体系,它应该是一种科学的、简捷的、有效的一种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活动的透明、公开,排除非学术因素的干扰,等等。目前,我们的科研评价行为不很规范,各高校制定的评价办法五花八门,有些重数量轻质量、重短期效益轻长期积累,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急功近利和学术不端行为。现在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们的评价体系问题。优秀成果不是逼出来的,当然有的应用性研究、对策性研究,需要很快完成,有时效性,但是对于大部分科学研究来说,是要靠日积月累,靠厚积薄发的。所以我们要建立一种科学、有效、有正确导向的学术评价体系,形成一种制度和机制,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科学的评价体系要以质量为导向。项目、经费、平台很重要,成果的数量很重要,但是成果质量更重要。数量和质量是个辩证的关系,没有一定的数量不会有质量,但是片面地只讲数量,不讲质量,那也会走到另外一个极端。就拿科技论文来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2006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表明,我国国际科技论文达到17万多篇,跃居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但是我们的科技创新竞争力排在第几位?这不是成正比的。据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发布的《世界竞争力年鉴2007》,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在55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5位,这已经是我国排名最靠前的一次。现在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转变到强调质量,强调成果的转化、应用、发挥作用这方面。质量重要,它发挥作用更重要。从科研管理的角度来说,我们特别要注意强调精品力作,要追求一种标志性的成果,一定要有这么一个创新的意识、质量的意识。要坚决避免虚假繁荣、学术泡沫、纸上繁荣。
提高质量,提高创新能力,这是我们今后一段时期科研工作的指导思想。要克服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把是否发现新问题、挖掘新材料、获得新数据,是否提出新观点、采用新方法、构建新理论,作为衡量科研质量的主要指标,改变简单以数量多少评价人才、评价业绩的做法。建立符合各学科特点的分类评价标准,推广同行评价和优秀成果代表作制度。在学科评估、职称评聘、项目立项、论文答辩、论文发表、著作出版、成果奖励等方面,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强化同行专家在学术评价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建立海内外同行专家学术评价机制。2006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大力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意见》,目前正着手制订《关于改进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工作的意见》,力图为规范科研评价工作提供一个科学的依据。我们鼓励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以提升研究质量为导向,积极探索制定符合本校
特点的科研评价体系。
四、关于学风委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刚才张岂之先生代表学风委对去年的工作做了一个总结,提出了明年的工作思路、工作要点。我认为非常好,很赞成。为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精神,进一步加强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我们也有一些想法,总的是希望明年学风委工作有一些亮点、有新的工作增长点,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希望学风委的工作和部里的工作互相配合。
一是尽快出台《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的意见》。去年,黄进教授牵头起草了《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的若干意见》。此文件作为教育部贯彻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推动高校切实担负起高校学风建设的责任,为高校推进这项工作提供依据。此文件经部内有关司局会签后,已报部领导审签。
二是召开全国高校学风建设会议。学风建设,学校是主体。要加大学校的学风建设力度,充分调动发挥学校的力量。为推动这项工作,结合印发《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的意见》,我们拟召开一次学风建设会议,邀请全国重点高校(尤其是“211”与“985”高校)主管学风建设工作的领导,或者是学风委主任到会,讨论交流情况,共商大计;明确各高校在学风建设方面的主体地位和工作职责,推动高校普遍成立学风建设专门机构,建立健全工作网络,整体推进高校学风建设。
三是加大学风建设的宣传教育力度。要进一步总结复旦大学等高校的经验做法,在全国高校推广。《学术规范手册》要抓紧时间组织修改,争取早日出版,并作为对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进行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的知识读本,纳入课堂教学内容。对征集的潜心治学、教书育人的典型人物优秀事迹,要按照少而精的原则,在认真评选的基础上,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四是针对当前学风建设中的重点热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对策建议。学风委今年开展的学术期刊、学术博客、学位论文答辩的学术规范问题等三个项目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要将其调研报告呈送有关部门参考,并将其主要观点在我部《工作简报》与《学风委工作简报》刊发。希望大家广泛参与调研工作,当前学风建设需要研究哪些重点热点问题,可以向学风委秘书处提交选题和论证报告,主动申请承担课题。
学风建设委员会的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意义很重大。做好这项工作,需要牺牲一些时间和精力,需要依靠大家的智慧和才识。希望大家要同心同德,继续推进这项工作。
谢谢大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