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学风建设 > 学风文件及简报 > 文章详情
学风委简报第十二期
2010-05-21 作者: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函件 来源: 


重视诚信道德的教育
王 志 珍

  在科研活动中,学术导师首先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一定要亲自参与一线的研究工作,一定要亲自阅读相关文献,一定要亲自撰写相关论文。
  科学家做研究、做学术首先要坚守一个做人的底线,那就是诚信。老一辈科学家的那种诚实的品质、严谨的态度,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关于原始科研资料和数据的使用,有着极其严格的限制条件。任何原始科研资料和数据都只能发表一次,而一旦发表这些数据和资料,版权就归发表这些资料和数据的杂志所有。
  关于合作作者方面,当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合作者之间可以“同富贵”,却不愿意“共患难”。这方面的问题在研究生导师身上比较突出。一些导师手下有很多研究生,具体的科研工作由学生们做,学术论文由学生们写,导师却把名字署在了上面,俨然成为主要作者甚至第一作者。论文获得荣誉时,导师跟学生一起享受了荣誉;可论文一旦出现问题,导师就把责任完全推到了学生身上。这从根本上讲就是诚信和道德问题。这样老师怎么能够给学生们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努力向国外学习。
  我们的科学技术如何能够像我们的体育一样快速的跻身于世界前列?今后,我们该怎么办?应该说,当前我国的科学技术总体水平在国际上还是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科技的发展需要积累和底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所有科学家和其他科技工作者共同承担,共同努力。所以,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和危机感。
  当然,科技的发展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好的土壤。科学诚信、科学道德等都是人才培养土壤中十分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方面的工作。

 科学道德古今谈
杜 祥 琬

  道德品质和人文修养是立人的基石。如果说我们学习一门功课,是要学习有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性的科学,那么道德品质和人文修养就是要把握人生成功的规律。中国有很多关于道德的古训。“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德者,道之用也。”“世间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古代所讲的“道”,是哲学的理论范畴,“德”是哲学的应用范畴。“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有关道德修养的古训非常地独到和精辟,可以启迪百代,到现在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当代我们科技工作者肩上都担负着三重责任。
  第一层最基本的责任也是每一个人都要有的责任,是对养育我们的社会的报答。要懂得感恩,正是社会对我们的抚养教育以及为我们提供的各方面的条件,才使我们成为一名一名大学生、一名科技工作者。凡是品德高尚的科学家,都是忠诚的爱国者。
  第二层责任,是科学家应当承担较多的社会责任。这种责任也意味着必要的约束,要负责任地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由此,对科学家的科研活动和伦理道德制定一些严格的规范、甚至是一些法律和法规,都是必要的。
  第三层就是今天的科学工作者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新世纪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就是创造中国科学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科学道德是普遍的道德修养在科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科学技术是一个崇高的事业,与其相应的科学精神是先进的精神财富。这其中,第一个精神是理性精神。具体体现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尊重他人的科研成果,严禁抄袭、剽窃、不正当地利用科研资源。第二个精神是实证精神。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实事求是。以诚信的态度对待试验的结果,数据资料严禁造假、修改,要如实地纠正自己的错误。
  科学工作者的首要品格,是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这就不是仅仅遵守科学行为要端正的底线的问题。科学历史上的布鲁诺、哥白尼、伽利略这样一些科学家,前仆后继,形成了勇于探索未知,敢于坚持真理,重视实验观测,尊重科学理性的道德传统。我国老一辈的科学家王淦昌、郭永怀等,他们不仅创造了载入史册的科研业绩,也创造了与其崇高事业相衬的核心价值观,就是“筑国家基石,做民族脊梁”。
  高科技不允许一点浮躁,不允许半点马虎。我们现代社会虽然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我们的道路依然漫长。科学的进步,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创新,而独创性是科学文化的独特要求和鲜明标尺。青年科学工作者要清楚自己的历史使命,做好各种准备,其中也许最重要的是要具备科学素养的基准。要懂得什么是行为的界限,以崇高的学术行为,来从事科学技术这个崇高的事业。

学术道德建设中的案例研究
杨  卫

  几年前我在《力学学报》工作期间,收到一次投诉称,在《力学学报》发表的一篇论文于两年前在一个国际期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非常相似。后来我们经过鉴定,发现两篇文章的相似程度达90%以上。我们就给作者所在学校发函,提出取消该文章的版权。后来校方解释说,该文章并非抄袭,而是两个人合作的结果。其中一名作者大概完成文章的1/3左右的篇幅,后该作者赴美国留学,并将文章在美国一地学刊物发表。之后,该作者将该稿寄给了原来与他合作的老师。该“老师”收到的将论文改换题目之后投给《力学学报》。这种一稿多投的情况是不允许的。后来我们在学报历史上第一次发表声明,取消了该文章的版权。版权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我们还受理过另外一个投诉。该文章有两个作者,一个是在力学界很有名的学者,另一个是他的学生。投诉者指出该文章中的公式是假的,是不能自圆其说的。后来经过核实发现,原来是作者打印错误造成的。但是该投诉人又将投诉信投给新语丝,而新语丝刊登了该投诉信,并配发评论,矛头直指该论文作者。后经该作者学校组织专家调查核实,该作者并没有造假的情况,只是该文章有打印错误。这样的情况同样也是不提倡的。造假抄袭不允许,恶意诽谤进行人身攻击也是不允许的。
  第三个例子。我曾是国外一期刊的编委,负责每年受理一篇有争议的论文。一封投诉信中称,该期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是他以前的一篇文章的特例,即该文章作者有剽窃他以前作品的嫌疑。后经过专家核实,该文章研究确实为投诉者之前研究的特例,但是由于研究方法等并不相同,得出该作者并非抄袭。
  一件发生在浙江大学的事情。一名刚刚读硕士的学生参加一个学术会议,要求进行一个学术发言。于是他将自己看到的国外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的一些研究方法等在会上进行交流。后来他将自己的发言整理后收进会议录,而他的这文章又被刊登到一个核心刊物的增刊里。不久那篇外文文章作者的学生提出疑义:该学生不应该在未经作者允许的情况下成段引用作者的文章,指出该学生没有版权。后来我们学校经过核实处理,对该学生施行了记过处分。后该学生继续读博士,因有记过处分,不能授予学位。学校经过研究认为,其博士论文与该处分并无关系,决定并撤销了对该学生的处分。
  最后一个例子。我们收到了一位导师的举报,称他的一名外籍博士生投了两篇稿子有造假行为,他说很遗憾在其投稿时自己审核不严签了名。后经过专家委员会评定,确有造假。学校决定要求导师向杂志社提出申请,对已经发表的论文撤回版权,对尚未发表的论文不予发表。根据学校规定,博士论文造假,不予授予学位。后来该学生给我写了一封信,提出自己的处境和想法,要求不予公开自己的造假行为。这件事情我们尚在研究之中。

科学工作中的诚信
王 乃 彦

  诚信的涵义是什么?诚信有诚实、完美无缺、正直、光明正大的含义。老实、诚信、公正,诚信的含义里有光明磊落、道德修养的内容。诚信对于科学家的个人工作来说,首先体现在学术诚实,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它是个人道德品质的一个方面。科学研究旨在追求真理,对科学工作者来说,其道德底线就是诚实。
  影响科研人员科研行为的有四个方面的因素:个人情操,职业准则,政府法规,科研机构的政策。在工业革命尤其是在二战之后,科研成果对人们生活影响的越来越大,而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也越来越大,公众对科研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对于科研精神,我认为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逻辑,科学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热爱科学和献身科学的精神。科学道德,我认为,第一是科学上的诚信原则;第二,不用虚假的手段为个人谋取利益;第三,不盗窃他人的劳动成果。
  高尚的科学道德和严谨的科学学风,是科学技术进步和自我创新的动力和重要保证。我们要建设创新型的国家,就需要有创新型的人才,要有创新的意识,要有创新的文化。要创新,就要有推陈出新的精神,有求真务实的精神,有向传统的认识发起挑战的精神。只有在求真的道路上不怕困难、不畏险阻地去攀登,才能够真正到达科学的光辉顶点。
  要防止科研工作中的学术不端行为,要采取综合措施。一要发布对科研工作中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加大惩治的力度,规范科研工作者的行为。第二,对于已经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应该积极地进行调查和处理。第三,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和社会环境,培养和弘扬负责任的科研行为。
  我们要做一个有学问有道德有修养的科技工作者,要处理好不能做什么和应该怎么做之间的关系,要在达到科研工作者道德底线的基础上,积极倡导高尚的科研行为。面对学术不端,加强科研自律,改善广泛的科研环境,树立高尚的科研作风才是治本之路。加强科学道德诚信教育和培训,科技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大对青年学生和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系统教育。此外,要对科学家的工作给予科学地评价。对科学工作者唯论文数量的评价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术界的浮躁现象。
  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不仅和生活物质的水平有关,更重要的是和生活的思想境界有关。我们做学问要“宁静而致远”,“勤俭而修身”。要节俭地生活和工作,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要安安静静地搞科研,淡泊名利,为追求真理,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身边的学术不端:疑似案例分析
王 鼎 盛

  正当的学术活动全都一样,不端的学术行为却各有不同。正当的学术活动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数据的测量和现场的发现一定是真实可靠的,一个简单的标准就是能够重复;二是在学术思想方面,引用与创新是很分明的,哪些是前人的成果,哪些自己的创新分得是清清楚楚的。另外,在跟别人的合作中,应该荣辱与共,可以享受的荣誉应该跟合作者一起享受,应该自己承担的责任,自己要勇于承担。
  不端的学术行为很多很多,国际刊物对于一稿两投的作者及其合作者的稿子,今后将不再刊登其文章,并且将告知作者所在单位。
  我主编的《中国物理快报》(Chinese Physics Letters)遇到过三个一稿两投、严重抄袭剽窃的学术不端行为。我国学术界的学术不端行为比国外要更严重,科研院(校、所)等单位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的概率比其他单位要大。
  毛主席说过,科学家是老实人。这既是对科学家品质和态度的高度评价,也是对科学家学术活动和学术行为的要求。所以,从做老实人出发,争取做一个科学家,做一个老实的科学家。
  对于所有的学术不端行为,定性是一致的,即对于是否不端的判断大体相同;在定量上则稍有不同,即对于不端程度的大小、认识不同。那么,学术不端者到底是不懂规则,还是明知故犯?我认为,不懂者少,怀抱侥幸,故犯作弊者多。
  而如何根除学术不端行为呢?我认为,有关各方(研究人员、期刊、研究单位)均应爱护声誉,严于律己,不做违规之事。社会声誉是科学事业得以发展的基本条件。任何单位要做到不惑使作弊、不迫使作弊、不放纵作弊。尤其是研究人员在学术研究活动中要扪心自问一下:论文中的数据或发现能重复吗?论文中声称新提出的学术思想能经得起他人当面质询吗?另外,署名要恰当地反映合作中的贡献和应担的责任,还要尊重刊物。

建设和谐生态科学环境
张  泽

  当代学术生态系统是由“学术——人——环境”构成的,是一个以知识分子为主体,为达学术创新目的,不断进行复杂的学问探究、科学实验等活动的动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只有“阳光”、“水分”、“土壤”、“空气”各司其职,有序配合,良性循环,才能孕育出万紫千红、百花盛开的科学春天。
  目前我国学术危机主要有学术目标危机、学术腐败、“自由张力”和“约束张力”的失衡、自由平等的学术交流机制不畅,学术管理缺位、越位与错位现象严重,学术评价中存在严重的化约现象。
  社会生态学和教育生态学曾提出的“学术生态”概念,借助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可分析包括科技界在内现代学术界宏观、微观尺度上的各种现象,讨论解决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事实上,学术生态圈和自然生态圈确实存在诸多共通之处。
  现在的科学环境下,计划和市场两种体制同时存在,其中计划的部分多一些,市场的部分少一些,但也有一定影响。在计划体制下,经费的分配应反映国家利益;而在市场体制中,企业虽然支持科研,但主要还是为了自身利益。现在从两个方面来看,分别存在各自的问题。虽然公众大多没认识到,却都非常重要。
  计划体制内的科研项目分配,如果受到潜在的市场交换的影响,就会和人事部门的“跑官、买官、卖官”一样,出现“跑项目、买项目、卖项目”的情况。这时,本来应以人民需要、国家利益为指导的项目审批权,就会在某些“市场规则”的侵袭下失去本应坚持的原则,再加上科学技术问题不容易实施有效的监督,在评审中会出现虚假的评价、虚假的成绩,从而滋生学术腐败。我感到,现在某些项目的选定并不恰当,未必符合国家利益。但由于科技问题本身的复杂性,舆论难监督、审计也更难发现。
  不合理的评价体系同样会导致学术生态环境的失衡。目前我们的评价体系并不十分合理,还有待完善。但是,所有这些已经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而已成为体制性、系统性的现象,严重污染着学术生态环境,必须尽快优化、改善。为保持科学项目的分配与国家利益一致,建议在科学项目特别是应用开发项目的评价中,引入市场化的检验手段,而不是全部依靠评审制。
  时下建设和谐生态科学环境非常关键,全社会在其中都有责任,大家只有共同来营造严谨、科学、务实的社会共同环境,才会更有效地促进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编者按:
  
为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全国各地举办了多场由院士参加的报告会,以此促进科技文化建设,积极推动科学道德建设规范化、制度化,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遵守科学道德规范,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净化学术风气。2008年9月8日,包括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在内的六位院士一起走进“百年兰大名家讲坛”,就什么是学术不端行为、一稿多投、剽窃抄袭的惩处等问题与兰州大学师生进行广泛交流。本期简报刊发六位院士的发言,供学习交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