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学风建设 > 学风文件及简报 > 文章详情
学风委简报第九期
2010-05-21 作者: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函件 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风问题
袁 贵 仁

  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大问题,不能不讨论研究的学风问题。学风问题,是指研究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采取什么立场、态度和方法,不仅决定着研究者对所研究问题的反思及其结论的合理和正当与否,甚至决定着对所研究问题本身的选择。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风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根本的、前提性的问题,如毛泽东所说:“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所谓学风,不但是学校的学风,而且是全党的学风。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既然是这样,学风问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
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就要始终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学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学风?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
第一,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哲学是知识体系,又是意识形态;哲学追求真理,又追求价值。从根本上说,它总是表达和体现着特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诉求。恩格斯说过,“从15世纪中叶起的整个文艺复兴时期,在本质上是城市的从而是市民阶级的产物,同样,从那时起重新觉醒的哲学也是如此。哲学的内容本质上仅仅是那些和中小市民阶级发展为大资产阶级的过程相适应的思想的哲学表现。” 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充当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先导,在德国古典哲学那“迂腐晦涩”、“笨拙枯燥”的词句背后隐藏着的也是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要求。事实上,站在时代前列的哲学家总是将自己的理论创造同先进阶级推动历史前进的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结合在一起,服务于先进阶级的历史创造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来就不是少数“精英”的哲学,也不是“价值中立”的抽象观念,而是自觉地、坚定地站在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代表着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以工人阶级和人类的解放作为自己的主题,把实现工人阶级和人类的彻底解放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历史使命。它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信“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它服务于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批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解放事业,使工人阶级由自发的阶级转变为自觉的阶级,始终成为他们变革社会实践、实现人类解放的精神武器。它公开申明自己的哲学是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哲学。
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和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致的。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不同,社会规律就是社会主体活动的规律,社会历史过程就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和价值立场支持和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 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是鲜明地表明和坚持自己哲学的阶级性和价值立场,就越能坚定马克思主义哲学方向,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
我们今天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样应该坚定不移地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别的什么立场上。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就要关心人民疾苦,倾听人民呼声,总结人民经验,研究与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长远利益攸关的问题。尽管哲学要以哲学的方式研究问题,但哲学问题总是源自于生活世界的现实问题。在存在利益对立的当今世界,从少数的“有钱阶级”、“有闲阶级”出发与从最广大人民群众出发所遇到的问题是很不相同的。只有从最广大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实践中的利害关系出发,我们才能实事求是地发现和把握客观存在的问题,揭示问题的实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就要坚持人民利益标准去思考和回答问题,为人民群众的不断解放寻找现实的道路。“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 我们要以是否有利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标准去判断和衡量理论研究的正当性和合理性。谋求人民群众的解放,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和目标,也是我们今天进行哲学研究的宗旨,它从根本上规定着我们的研究路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就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进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不能是用玄妙、晦涩的语言去构造抽象、神秘的体系而孤芳自赏,也不能是学术沙龙中的自由闲谈和窃窃私语,它要把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并用人民群众懂得的语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智慧,成为人民群众认识社会、自然和人生的有效思想武器,成为人民群众改造外部客观世界和自己的主观世界的有效思想武器。
要真正做到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关键之点在于我们要对人民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有着真挚的爱,始终把自己看做人民群众的一员,到群众中去,体验、分享、拥有人民群众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马克思曾经说:“如果一个人愿意变成一头牛,那他当然可以不管人类的痛苦,而只顾自己身上的皮。” 梅林在《马克思传》中说道:“卡尔•马克思对最高认识的不倦的追求,是发源于他内心的最深厚的情感的。正像他有一次率直地说过的,他的‘皮肤不够厚’,不能把背向着‘苦难的人间’” 。正是对人民群众的这种深沉的爱使马克思自觉地成为劳苦大众的忠实代言人,成为他那个时代的良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社会利益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惟有拥有这样的情感,坚持这样的立场,才能使我们成为自己时代的良心。离开这个立场和感情,我们可以写很多很多的文章,但它可能与我们这个社会、时代没有太大关系;我们尽可以去研究这样那样的哲学问题,但它可能很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或必须关注的重大问题。
第二,牢固树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表述,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价值论的有机统一。邓小平说:“马克思主艺德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毛泽东主席的话来讲就是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实事”总是具体的、多样的、不断生成和变化着的,只有解放思想,敞开思想,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思想认识从各种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才能始终正确地把握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客观实际,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必然结果。一种理论只要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它必然是与时俱进的;它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也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态度。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正确,就因为它是时代的产物,是随着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理论。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列宁说:“正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不是什么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活的行动指南,它就不能不反映出社会生活条件的异常剧烈的变化。”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今天面临着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极不一样的形势。面对当代社会实践的新变化,面对科学技术的新发展,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包括哲学思潮的相互激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要和现实生活相适应,要和我们的时代相交融,就必须实事求是,不断地解放思想,就必须始终把自身置于现实历史的过程之中,始终向人类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敞开,使自身不断地与时俱进。这是真正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强大功能的可靠前提,也是破解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边缘化或者贫困化的现实路径。
在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要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其实并不容易。人们已有的思想观念总是作为一个前见,构成人们认识的前提,既为认识提供了基础,又为认识设置了限制。一种思想观念无论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一旦成为传统,被社会认同,就会成为一种思维习惯,落后的习惯是一种可怕的惰性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科学世界观,它是对由人、自然、社会在实践基础上构成的现实世界的总体把握,是对人类历史之迷的科学解答。这一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复杂性、整体性、深刻性也造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困难性。这里,还有一种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殊性相关的原因。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们的意识形态,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它的任何一点变更都会产生重要的实际影响,从而使人们对之产生特别的崇敬感、谨慎感。这种崇敬和谨慎一旦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可能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保守乃至迷信倾向。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我们就要善于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坚守批判精神。只唯实,不唯书,不唯上,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保守主义,破除一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下的种种错误观点,并结合新的实践,提出新的思想观点,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推向前进。特别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所包含和要求的批判精神,批判现实社会生活,批判已有的理论,同时也批判自身。“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正是在对生活、理论和自我的多重批判中,理论才不会成为仰之弥高的僵化教条,才会实现无愧于时代的伟大创新。
要善于学习和继承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和遗产。马克思一生勤奋好学,广泛阅读,充分地吸取人类文化的优秀遗产。在他那里,哲学研究从来就没有脱离过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人类学等等的研究,为了工人阶级和人类的解放,他的研究早已超出学科之间严格的分界线。马克思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除了实践之外,他看过很多很多的书,但是有一种书是他肯定没有看过的,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书。既然马克思看了很多非马克思主义的书,都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那么我们今天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就没有理由简单拒绝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就更应当敢于并善于批判地吸取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无论是古代的还是外国的,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躺在马克思、恩格斯论著上睡大觉,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既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也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三,自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 这是毛泽东的一句名言。邓小平也说过,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观念、思想、理论的生产,最初总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交织在一起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作为理论形态的哲学不应是纯粹抽象的思辨,它应以自己的方式去反映和把握它所属的那个时代和人们的实际生活,也就是“要走出阿门塞斯的阴影王国,转而面向那存在于理论精神之外的世俗现实” 。现实生活不仅为哲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内容,还为哲学理论发挥积极作用提供了现实途径和实际舞台。因此,“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 推动哲学家前进的,不是纯粹抽象的思辨,说到底,是每一时代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实践,不是来源于书本,书本只是它的流,而不是它的源。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哲学,它直面时代、直面实践、直面问题。这里的问题就是时代和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回答和解决那个时代与实践提出的问题中诞生的,也要在回答和解决这个时代与实践的问题中得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正是敏锐地抓住了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工人阶级和人类的解放何以可能,从而把握了资本主义现实所呈现的矛盾,最终从繁芜复杂的意识形态、动机和偶然性层层包裹的历史表象走进了历史深处,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一门“关于现实的人及历史其发展的科学” 。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则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解决本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创立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也是这样。
我们今天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就要承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格和内在要求,坚持与时代实践相联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要立足国情,立足当代,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如马克思所说,“问题就是公开的、无谓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深刻地、科学地分析当下中国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从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的认真研究中,在各个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那种脱离实际,对于今天的中国和昨天的中国一概不感兴趣,热衷于从理论到理论,从传统到传统,从西方到西方的研究方法,只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马克思所讽刺的那种“喜欢幽静孤寂、闭关自守并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观” 的空洞理论,也只能使自己成毛泽东讽刺的那种“古董鉴赏家”:“仅仅把箭拿在手里搓来搓去,连声赞曰‘好箭!好箭!’却老是不愿意放出去。” 这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和宗旨相背离的。
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大的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其他问题可以说都是从这个问题派生出来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要求我们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努力服务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每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或者希望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人,都要对此有高度的自觉意识、大局意识和崇高的使命感、责任感。
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哲学、经济学、社会主义理论这些不同组成部分之间不是外在并加的关系,而是有着内在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是和社会主义学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恩格斯说,现代唯物主义,它和过去相比,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其理论终结的。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而如果不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其理论终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就只能停留在纯粹思辨的范围内,不可能实现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因此,不理解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的思想,也就无法理解马克思的哲学,而不研究现实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也就无法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
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随着历史的展开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历经艰辛探索开辟出来的,是我国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正在进行的一项波澜壮阔的伟大事业、伟大的实践。伟大的事业、伟大的实践需要并孕育着理论的重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包含着大量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问题,提供大量丰富生动的具体材料和事实。“这个领域无限广阔,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绩,就能超群出众。”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要善于捕捉这些新的问题,善于将实践中提出的现实问题提升为哲学问题,并善于对这些问题作出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水平的回答。中国的哲学家要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理论专家联合起来,共同努力,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出像《资本论》、《帝国主义论》、《新民主主义论》那样划时代的巨著。
总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现实表现和要求。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使命。无疑,我们需要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但我们不能期望两千年前的孔孟之道能够解决中国目前的问题。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确实失败了,确实落后了,这就说明仅仅依靠孔孟之道是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的。正是这样我们才引进了马克思主义。我们也需要研究西方哲学,西方人搞市场经济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在反封建过程中对人类文化进步做出了贡献,我们要向他们学习,但我们也不能希望照搬照抄西方理论就可以解决自己的现实问题。理论总是要解决问题的。邓小平说,不管是黑猫、白猫,抓住老鼠才是好猫。同样,能够解决问题的理论才是好的理论。外国哲学家有很多想法,但是外国的猫逮不到今天中国的老鼠,甚至连中国的老鼠在什么地方他都可能不知道。这就是说,我们要研究传统哲学,要研究外国哲学,但更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研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哲学问题。这是中国哲学家的职责使命所在。否则,我们也许会成为一个中国哲学史家、外国哲学史家,但却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要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在服务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进行自觉的理论创新,建设属于我们自己时代和民族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向何处去”这一历史之迷的科学解答,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其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则是对近代以来思想文化领域中西古今之争的科学解答。它应当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作出的一份独特贡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