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人文 > 文章详情
新世纪10年电影发展嬗变分析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
2010-05-19 作者: 何晓诗 来源:《中国电影报》
  新世纪的头十年,中国电影进入“黄金机遇期”,年票房突破60亿大关,年产量达到456部新高,令人充满喜悦和希望,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现象值得探讨。
  由第17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理论部、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辑部共同举办了题为“借鉴·探索·飞跃——21世纪头10年中国电影发展嬗变分析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学术研讨会,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共聚北京师范大学,为中国电影过去十年、未来十年做出精彩总结和展望。主题发言由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王一川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文学室主任王兆胜教授共同主持。
  研讨探讨了中国电影文化和市场状况,系统梳理了中国电影发展嬗变,观察分析了它的精神状况,并对中国电影软实力提出思考
  坚守本土文化自信
  黄会林(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资深教授、博导,北师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
  我从文化角度阐述自己的思考。当代中国的文化艺术处于转折期,随着中国政治、军事、经济及综合实力的提升,我们的文化艺术需要更强的自觉意识、独立意识。为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性规则面前,不顾客观实际,渴望强国认可,以他人标准为准则的文化焦虑症,因而盲目操作,甚至误入他人的文化,使自身成为西方强势文化的一种附庸。
  我们不能在强势文化的影响下妄自菲薄、随波逐流,而要保持自己的文化定律,坚守民族意识,坚守本土文化自信,以丰厚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文化底蕴展示我们无可替代的文化魅力,努力争取文化交流的话语权,用我们自己的文化产品,去赢得世界的尊重和认可。
  我将欧洲的人文主义和美国的霸权主义划为世界文化和电影格局中的第一极和第二极,把有着古老传承和经久不衰的中国文化划为第三极。而第三极电影文化是针对世界电影发展格局提出的带有一定学术性的构想,也是中国文化在新世纪全面复兴发展的一种态势。
  中国电影在各个时期的学习当中,生产了不少佳作,对到今天还有借鉴作用。站在中国电影进入新时期的门槛上,我们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可以看到,经典作品的共同特点,就是在中国文化历史现实的基础上学习外国。虽然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有模仿崇拜,有自卑迟疑,但是凡是成功者无不立足于本国的文化基础,展现出中国的文化神韵。
  我认识到,创作切忌浮躁,随意扔掉传统文化的精华,不要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被西方文化覆盖,而丢弃了自己;而要沉下心来,探究中国文化的缘由和深厚底蕴及内涵,要深入中国丰富的现实生活,重新阐释文化,造就历史,以中国人的智慧眼光看中国、看世界。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饶曙光(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1、品牌:档期营销中的招牌
  我国电影档期是随着电影产业化的逐渐实施和推进出来的,目前电影档期存在许多问题:近几年,大量国产影片都集中在贺岁档放映,使各片方在该档期的争夺战愈演愈烈,今年,好莱坞巨制《阿凡达》在1月的上映,让众多国产影片为躲避这部影片的风头而提前退后了影片原定上映时间,而《阿凡达》横跨一个季度的火爆势头也让其他影片相形失色,票房成绩令人大失所望。于是,业界人士纷纷急迫呼吁建立“档期协商机制”,以保证国产影片有序放映并取得它应有的效益。然而,一连串新问题又产生出来:协商机制由谁主导?我们对电影艺术、产业的规律到底有多少认识?解决问题的根本又是什么?
  这种电影产业化的资源浪费暂时还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最后只能看影片的营销,而营销主要还是靠品牌。这也正是去年电影《建国大业》和《风声》被业界标榜为最成功的营销案例的原因。
  2、主流电影逐渐变革 呼唤类型化
  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的电影产业化,其特色就在于我国的电影运作资源不完全以市场为依据,还带有浓重的行政建设色彩。基于这一点我把主流电影分成两种,一种是国家主流电影,一个是主流商业电影,前者如《建国大业》、《风声》,后者如《十月围城》,在这两类电影成功的背后,可以看到是两种主流电影不断地相互靠近。《风声》融入了谍战等商业元素,《十月围城》借鉴了国家血色,这些影片讲述过程极富商业性,而主题则符合了主流价值观,所以得到了观众的认同,取得了高票房。如何将这些影片的成功经验发扬光大,根据产业化发展需要创作更多主流电影,仍然是我们今后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今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里提出了电影创作多类型、多样化。从严格意义上讲,我们现在并不具备类型电影生产机制,在更大的程度上,我们只是借鉴类型电影经验来推进主流电影的类型化,以适应电影产业化的发展,满足观众的观赏需求。电影发展应该借鉴类型经验,在借鉴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将国外和本土类型电影经验相融合。
  值得注意的是,内地电影人不如香港电影人关心市场,对电影观众的调查和研究远不如香港,香港电影虽然也遇到很多问题,但是他们慢慢找到了在内地市场生存的法宝,而我们对香港类型片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3、电影市场体系和电影文化体系
  中国电影市场分成三大块,这样的电影产业结构并不合理。就中国电影而言,票房产出主要靠20%的观众看20%的电影。从电影局的一项统计来看,我国有上千座中等城市,却很少有电影票房纪录,而这80%的人群有望成为我国电影票房增长的生力军。目前广电总局在电影市场体系推进力度非常大,首先表现在电影院,主流院线的市场和票房定将稳步增长。但是我们还要回过头想,一旦有了大量影院阵地,是否就有源源不断的具备艺术创造力和文化精神、内涵的电影产品占领市场?由此看来,创作、制作和经营管理,技术人才依然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果自身文化和创作跟不上,市场体系建设完成后,会不会沦落为为别人打工?
  实现历史性跨越需要居安思危
  黄式宪(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我首先想提一个问题:实现电影强国之梦究竟离我们还有多远?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伴随着电影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影市人气的日渐兴旺,我们终于实现了2009年度的精采跨越。该年度国产电影达到456部,成为世界第三电影大国,年票房达到62亿多,全年票房过亿的影片创纪录地达到12部。这当然是非常精采可贵的历史积累,但它也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积累。我们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切不可盲目乐观。
  国务院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是国家第一次从战略高度对振兴文化产业做出规划,接着是全国电影电视工作会议,要求非常鲜明重大。大力推动我国电影产业跨越式发展,核心是提升软实力,作为衡量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产业一个重要尺度,它的核心点就是增强软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没有文化的软实力不可能实现强国梦,强不强不在国内票房上,如果不能在国际上传播不能叫强国。我们应该在《阿凡达》热映后考虑两个问题。首先是中国大片文化品位的问题,其次是我们怎样在和好莱坞既抗衡又合作的文化关系里面,来寻找大片的生路,中国的大片必须坚持以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在差异性寻求共存。
  新世纪十年的思考
  周星(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博导):
  近十年电影的总体走向,围绕三个社会历史的阶段,可以简单概括为三句话。首先,入世阶段的低迷徘徊,从一组数据来看:1989年中国电影总票房27亿元,但是到了1999年中国电影年票房只有8.1亿元,观众人数不到3亿,观影人次减少了100倍。第二,中国加入WTO之后,电影发行放映实施院线制,对国产电影的保护和审查制度相对开放对中国电影发展起到了好作用,2002年票房是9.5亿元,2005年蹿升至20亿元,2006年获得26.2亿元年票房,使中国电影连续四年超过进口电影的票房,这是第二个阶段。第三,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突进。市场机制基本顺畅运行,投融资体系开始成熟,国家对创作鼓励加大,使得大片确立主宰地位,预示着中国电影要大步发展的美好态势,2007年获得33亿元年票房,2008年达到43亿元,2009年年票房冲破60元大关,今年预计将逼近100亿元。
  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电影从心态发生了由市场失落,到创作胆略再到市场立足的昂扬状态变化,取得这些成绩的核心因素是市场规模确立和市场利益原则。不断攀升的数字鼓舞着中国电影人,而市场利益原则是重要基础。
  我们今天已经确认了中国电影不能不依赖大片。大片不是艺术的死敌,但大片可能造成垄断,使影片的多样化受阻。21部影片的38亿票房,占全年总票房60%。如何使大片与中小影片协调发展,实现共荣,是未来中国电影的重要课题。
  在观念态度方面,这十年最典型的表现是主旋律影片消解了单一性,进一步达到作品内涵和形式的统一。在文化走向方面,严肃的艺术坚守轻松迈向娱乐化。电影已经大大扩大了社会影响,依靠主流价值与艺术性、通俗性的统一更好地促进了软实力的提升。
  电影的软实力来自国内
  胡克(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博导):
  软实力可以拆解为三个概念:软、实、力。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我认为,中国的软实力来自国内,来自中国人民,我们有13亿人口,如果解决了中国自己的问题,让13亿人看到好电影,我们的力量就产生了。
  软——我主张让电影更加软化,增强亲和力,增强大众化,解除各种精神枷锁,使群众看电影的时候更加放松,解除在社会中不得不戴的社会面具,也就是说把快乐作为软实力的一个根本。
  实——近十年的电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与现实越来越远。我们电影应该在选材上更加写实,更接近中国当代观众的感受,使他们能够产生直接性的体验,无论你写什么题材,你只要引起观众对于当下体验的相关性,实际上就有很好的一个前景。
  力——要强调中国人的力量。通过电影表现,体现了两方面的力量:一方面是群体的力量,电影里能不能够凝聚群众的力量,变成一种合力;另一方面是指中国的精神力量。
  文化观念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根基
  桂青山(北师大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从国内影片的文化构成来看,我们现代的电影在规范性的中国特色观念指导下,往往顾及表层的扫描和世俗的传达上,可能获得一些观众的现实的需要,或一时的消费需要和文化方面的对接,但这是否能够把中国电影立体地打造起来?
  文化观念是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所在。我们很多影片打着现实主义的旗号,实际上缺乏深刻的真实,造成中国电影的文化构成,只有中间的、规范的或者世俗的、表层的增长,而没有引领和挖掘。上层引领和地下挖掘不够,也造成我们的主流观众以21岁左右年龄的观众为主。我认为,在国家主流电影和商业主流电影之外,还要有一种文化电影。
  电影影响力、感染力、控制力是软实力的硬指标
  邢建毅(中国电影博物馆副馆长):
  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电影博物馆多项接待服务都刷新了纪录:进馆人数增长4倍,观影人数增长6倍多,而票房的80%来自好莱坞电影《阿凡达》。一部能引发关注,吸引观看,造就票房,形成话题,产生社会影响,引领社会风尚,进而改变人们行为观念的电影就具备了电影软实力。而《阿凡达》正是具备了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竞争力、带动力、控制力的电影。软实力的源泉首先是电影本身,最根本的是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原始创新和有效传播。
  衡量电影软实力的指标,关键要看对观众的吸引力和征服力,其直观指标为一部电影观众数、票房数,观众满意不满意,值不值票价。一部充满文化力量的电影,首先价值观能和观众共鸣,其次视听表现效果能震撼观众,影响其感官,这是决定电影软实力的重要因素。至于如何提升电影软实力,我想关键在人,如何培养新时代的电影大师?创造宽松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教育也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全新的理论。
  呼吁实现电影内外分推
  王一川(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我从五个层面即电影形式、类型、意义结构、意蕴和风格阐述对十年来中国电影的观察和体会。
  第一,出现了中国式视觉系的打造,比如张艺谋的《英雄》。第二,中式类型片的融汇,从《集结号》开始,主旋律片、艺术片和商业片类型的要素汇集到一部影片中,塑造了中国的新银幕英雄形象。第三,有了一种社会异趣沟通效果,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三峡好人》和《南京!南京!》。第四,中式电影意蕴的打造,主要是二元耦合模式的创造。代表作是冯小刚的《天下无贼》。第五,中式影像风格的打造,《疯狂的石头》创造了中式反讽风格,《风声》、《十月围城》创造了冷酷美学,节奏转换快,人与人之间充满猜忌。
  从文化软实力提升的角度来说,我想提一个建议,叫内外分推。要分内推片和外推片。像冯小刚善于赚国内票房,他可以定位于国内观众,打造内推片品牌。还有外推片,有的导演擅长外推片,他就专心主外推。例如2001年霍建起的《那人那山那狗》在日本影响很大,排名十大外语片之首。今后实施内外分推战略可以推进电影软实力的提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