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或许需要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性诚信教育运动
2010-05-17
作者:王建新
来源:南方日报
经济发展了,国家强大了,而与诚信相关的文化建设却没能得到相应加强,甚至落后于时代步伐,这不正常。
近日,一直处于媒体及公众舆论风口浪尖上的学术失范行为,又被揭出新内容。其中,比较瞩目的事例有两个:一为某直辖市党政要员已经通过答辩的博士论文抄袭剽窃,被国外网站爆出。二为中国近代思想史学界某代表性学者的已出版博士论文涉嫌剽窃,由国内相关学界专家撰文披露。
两个事例的事实都比较清楚,性质也很接近, 但当事者的反应完全不同。第一例当事者及其所属单位似乎采取了冷却处理对策,也许是做错了事怕挨骂,躲起来不敢见人,判断还算正常。第二例当事人没有直接出面回应,却有几位学界权威人士主动出面,代当事人反击。有人斥责撰文者目的不纯,恶意攻击;还有人居然表示,用21世纪的学术规范水准去衡量20世纪 80年代的学术论文不公平。这个看法,刺激了笔者的情绪和思维。剽窃的真假是非不提也罢,唯独这个无视中国学术思想界整体声誉和诚信、不尊重历史事实的自私说法需要澄清。
众所周知,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阶段, 尽管“左”倾意识形态当道,压制了广大人民群众,阻碍了生产力进步,但各级政府还比较廉洁奉公,干部群众也都朴实真诚。甚至在“文化大革命”政治大混乱年代,社会诚信也保持着一定水准。可以说,这种社会民情的基本状况一直持续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乃至90年代初中期,并对社会各界产生过非常重要的正面影响。在那个时代,中国学术界也与其他领域一样,老一辈开创者们带领中青年学者,继承革命时期优良传统,恢复并创建了良好学风。前辈们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年轻一代四海为家,追求知识,不重名利,攀登高峰。不谋私利的学术氛围,虚心好学的群体精神,回想起来,历历在目,依然感到振奋。可以说,那是一个奋发图强、无私奉献的时代,学术规范相对严谨,很少剽窃他人作品的行为。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各种不适应时代的社会现象也逐渐增加。在政府管理体制中表现为官员腐败,而学术界则反映为制度建设不到位,学术规范跟不上时代要求,各种有损中国学术界声誉的不良现象日渐增多。时至今日,已经形成诸多普遍存在的诚信问题,不但阻碍着国家整体科研水平的正常提高,还造成恶劣的国际影响。虽说中国学术界正在快速发展,许多研究领域都已超过上世纪80年代水平,但遗憾的是,有太多证据说明,在学术规范方面,我们正在面对前所未有且违背时代精神的个人及集体性失范局面。
学术诚信不以学术权威及科研群体自身的意志为转移,社会诚信也不单纯取决于法定权力、政府官员及民间个人的判断。它存在于行为主体之外,受相关法律、制度及公众舆论的综合制约。任何随意操作,将权威及权力凌驾于法治、规范、事实及舆论之上的做法都有可能引起诚信危机,失信于民。经济发展了,国家强大了,而与诚信相关的文化建设却没能得到相应加强, 甚至落后于时代步伐,这不正常。诚信是人们交流和沟通所依赖的基本条件,也是一种综合性文化资源,存在于国民生活的各个领域,需要政府、社团及个人去挖掘、维护和利用。笔者想,中国或许需要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性诚信教育运动,从政治、法律、规范及道德等所有相关领域综合入手,大力整治,以期最终改变现状。
作者系中山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