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经济 > 文章详情
理论贫乏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2010-05-17 作者:李小禾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文化产业应注重在突出中国特色上下功夫。当前中国文化产业欣欣向荣的局面直接催生了文化产业的个案研究,这些研究对于企业个体生存和发展来说是基本的、重要的,对于整个文化产业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表明,中国文化产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应该在理论上有一个较大的突破。当前中国文化产业的粗放式、自发式经营模式,决定了它所具有的盲目性、重复性。这也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文化产业向纵深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文化产业从无到有,基本形成了由教育市场、娱乐市场、演出市场、图书出版市场、旅游市场、音像市场、电影市场、网络文化市场、艺术品市场、手机网络市场等组成的文化产业体系。 2007年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66.4亿美元,其中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29.2亿美元,是2001年的6.1倍。截至 2007年底,中国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已达27.2万家。中国经济的转型和中国发展战略的转型,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中国文化产业能否抓住机遇,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身。
  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看,中国文化产业应注重在突出中国特色上下功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文化产业面临着“飘洋过海”和“上山下乡”两种路线的战略抉择。这两种路向都要求当下的文化产业一方面要符合中国国情,另一方面要突出中国特色。而历史底蕴的缺失,致使中国文化产业在相当程度上,还没有从西方文化产业的发展理念和经营模式中走出来。这样就使得中国文化产业对内很难得到本国民众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对外也很难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中国文化产业应当突出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历史内涵、审美情趣、精神世界、价值观念、道德风尚、理想追求,甚至伦理哲学。从整个文化产业所承载的道德使命和国家意识看,中国文化产业如何能够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复杂形势下站稳脚跟,并不断发展,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现实问题,关系着中国文化产业能否健康发展,能否完成使命。同时,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标志着中国文化产业的成熟程度。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还涉及一系列的理论问题需要解决。当前中国文化产业欣欣向荣的局面直接催生了文化产业的个案研究,这些研究对于企业个体生存和发展来说是基本的、重要的,对于整个文化产业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文化产业在整个中国发展战略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在贯彻“走出去”的战略中所发挥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现在还未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文化产业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等问题,也鲜有人论及。中国文化产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在西方文化大幅“入超”的严峻形势下,如何弘扬中国的民族精神和历史文化,如何守卫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等问题,也值得关注。
  文化产业学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学科建设理论的积淀和创新。文化产业学是一个年轻的交叉学科,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融合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然而,关于文化产业学科建设问题研究却相对滞后,文化产业学尚未形成一个相对成熟的体系。从相关学科中借鉴学科理论,或从西方文化产业理论中直接引进学科理论,都不能代替中国文化产业学在自身学科建设方面的努力。这些状况反映出中国文化产业理论的发展状况,也反映出现阶段的文化产业研究层次是非常低的,缺乏鲜明的学科发展意识和自觉的理论构建意识,学科建设任重道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