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理论 > 文章详情
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2010-05-13 作者:宋涛 来源:《政治经济学评论》

  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日子里,回顾新中国建立六十年来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的崛起和腾飞,我深深地感到激动、骄傲和自豪。作为一个年过九旬的经济理论工作者,我对我国经济理论界的现状和发展,有很多思考,主要的观点就如本文题目所说,我认为,在21世纪初叶的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国的经济理论和经济研究,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要学习和借鉴一切人类文明成果,把理论研究和经济工作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经济研究中的指导地位。历史已无数次的证明,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揭示了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我们各项经济工作的指导方针。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首先要弄懂弄通,其中很多原理对我们今天透过纷纭复杂的经济现象,认识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对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营管理,都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例如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是我们认识当今国际经济关系本质和世界经济危机根源的有力武器;关于社会再生产的论述,对我们的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关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加速资本循环周转等理论,对我们的企业管理都有直接的借鉴意义。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要继承要坚持,特别是对青年一代经济学者,他们接触了大量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却容易忽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这会使他们的学习和研究偏离正确的方向。

  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但要继承更要发展,尤其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关系急剧变化,新经济现象层出不穷的情况下,我们不能一切从本本出发,在经典著作中找现成答案,而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创新发展经济理论,当前特别要努力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和研究。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道路。我们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不是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制度首先是指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个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基础,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要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的要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时期。对社会主义来说,公有制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革与发展中,我们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决反对全盘私有化的错误倾向。当然,公有制的内容、形式和存在范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不能脱离开生产力的前提而片面追求所有制的升级。这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科学要认真加以研究的问题。

  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相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这种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体现,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完善提供了保证。应当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与马克思最初设想的按劳分配存在很大差别。看不到这种差别,或否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都是不对的。从实践的角度看,重要的是要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和实现机制以及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结合方式给予科学的解释。

  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同时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形成,这是一个很大的创举。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市场经济,目前它还不够成熟和完善,还处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之中,因此,要对其进行系统和科学的概括目前还难以做到,有待于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不断探索,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中国的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尽管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是初步的,还不成熟,但只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不断的探索,就一定能够对之做出科学的回答,使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而要使经济理论能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服务,就必须坚持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实际经济现象形态出发进行理论研究。实际经济现象形态,是经济规律的表现形式,是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客观依据。新世纪以来,各种新的经济现象、经济形式与经济运行方式层出不穷,特别是信息技术与网络的发展,催生出许多前所未有的经济形态,这是经济研究者必须关注的。当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世界经济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2008 年以来爆发的严重的国际金融经济危机就是一个突出的事例。我们要随时掌握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动向,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能指导经济实践的理论和政策。进行经济理论研究,还必须认真思考这种研究成果是否能在实际经济工作中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会发生什么作用。任何一种经济研究的科学成果,应该能在实际经济工作中实施,应该能够用来指导实际经济工作,否则,就不是真正科学的结论。

  进行经济理论研究,不能只关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和成果,还要把社会科学各学科有关的研究成果同经济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借鉴西方经济学的各种可以为我所用的成果,这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我们的典范,一部《资本论》引用了多少当时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著作,其中固然有很多是批判其错误观点的,但也有不少地方马克思客观地指出其可借鉴之处。当今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学派纷呈,成果很多。有一些对经济发展一般规律或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经验的研究与探讨,是可以也应该为我所用、加以借鉴的。再如,可借鉴社会学研究的成果对收入分配等社会经济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可借鉴法学研究成果探讨市场经济体制中涉及法律方面的经济问题;等等。不但如此,还要学习、借鉴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研究成果。这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们不但是伟大的经济学家、社会科学家,同时也是精通自然科学的伟大学者。马克思在数学方面的造诣,恩格斯在多个自然学科上的才能,为他们的经济研究注入了科学的力量。他们都极其关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新进展,并敏锐地将其同经济发展趋势联系起来,作出超前的研究和科学的预言。尤其在21世纪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对经济学者来说,不随时关注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在经济上的应用,肯定要落伍。

  进行经济理论研究,还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自上世纪末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愈演愈烈,势不可当,由此引申出一系列新经济问题,这是经济研究者必须面对的新课题。以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为例,无论对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有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影响。中国在这两次经济危机中深受其害,但也经受了考验、得到了锻炼。要认真总结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应对世界经济波动的经验和教训,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更加稳定持续快速的发展。

  总之,只有以马列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真正深入研究现时经济发展的趋势,得出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结论,才能把经济研究的成果用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服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