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校长论坛 > 文章详情
在全球化视野下推进大学的改革发展——访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
2010-05-12 作者:郑巧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优秀教师的素质包含了理想、情感、知识、能力等各个方面,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社会责任感。对教师来讲,如果意识不到自己的事业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对青年一代的影响,就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我们定要站在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平台上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谋划学校未来的发展。要真正成为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就必须在国际平台上去比,去学习和竞争。
■俞立中,1949年生于上海。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教授

  素有“花园学府” 美誉的华东师范大学,环境幽美,身处其中,顿觉宁静。一座古色古香的办公楼隐藏在一片绿意后,在二楼的校长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俞立中教授。在近两个小时的交谈中,生长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又是留英博士的俞校长多次强调了国际视野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并对师德、优化学术评价机制等热点问题表达了看法。
加快推进教师教育改革
适应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记者:为培养优秀的教师和教育家,2007年,教育部在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公费教育。在教师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开放体系的今天,作为中国师范教育领头羊之一的华东师范大学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俞立中: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育设施等硬件已经有了明显改善,但在师资队伍方面,尤其是高水平的教师,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师资队伍的质量已经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各级政府也意识到了这点,在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公费教育,就是为了吸引更多优秀青年投身教师队伍。这项政策对今后一个时期,五年、十年乃至几十年以后的教师质量会产生很大影响。对六所师范大学来讲,也是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契机。
  毫无疑问,师范大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上世纪末,逐步拓宽了教师培养途径,普通高校的毕业生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认证,也能当教师。与此同时,传统师范大学也在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在这些变革过程中,如何保持师范大学在教师培养方面的优势,与清华、北大、复旦培养出来的教师相比,华东师大培养的学生是否有自己的优势,是否更有竞争力,都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如果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看,一方面,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期待与日俱增,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质量等问题受到公众高度关注。同时中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即使东部地区也存在差异。我们培养的教师能否适应这种变化,满足不同类型教育的需要,我们能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优秀教师,无论在师德还是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都能跟得上教育发展的步伐,这是个很大的挑战。
  华东师大一直把推进教师教育发展作为办学的重中之重。作为地处上海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我们坚持立足上海、服务全国,坚持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在更宽阔的视野上审视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简单说,就是适应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适应多元化的教育需求,以国际化的视野推进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记者:北师大,华东师大可以说是中国师范教育的领头羊。华东师大和别的学校培养出的教育者有什么不同?
  俞立中:2006年,我们在本科教育评估过程中,回顾总结了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历史经验,对人才培养特色总结了八个字:“重视基础,强化个性”。华东师大的学生基础很扎实,同时学校又强调个性发展,这是最重要的传统特色。很多校友在回顾母校对自己的人生发展影响时,往往会提到大学期间打下的扎实基础,感谢母校给自己个性发展创造的机会。用人单位对我们毕业生的评价是基础扎实,有责任心,有发展潜力。这和学校的人才培养传统是分不开的。我觉得“国际视野”也是我们在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优势。地处一个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大都市,具有很好的客观条件。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科研等各个方面的国际合作交流,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特别是近年来,我们把推进国际化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路径,这对师生、对学校的积极意义已经显现,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了,面对未来的挑战更具竞争力。我相信这种影响是整体的、深远的。“如果把教育家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大学也许就只是一个苗圃”
  记者:您觉得一位优秀教师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俞立中:教师是个特殊职业,一位优秀的教师往往会影响学生一辈子。因此,我认为优秀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高尚的人。我相信,每个人都可能说出一两个对自己人生起关键引导作用的老师。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指老师教给了他们什么具体知识,而是老师的人格影响。教师的道德情操、世界观、人生观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培养一大批优秀教师和教育家是国家赋予华东师大的光荣职责。学校不断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着力建设了通识教育、学科教育、教师教育三大课程板块,实施了见习、研习、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育体系,探索了职业养成教育的新模式。学校在培养模式方面的积极改革,就是为了全面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教师职业的要求。学校在选拔公费师范生时,特别关注面试学生是否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对师范生强化职业养成教育,就是要通过各种活动培养一些基本的职业素养。我们在大学的八个学期里,每个学期都有一个主题,如第一学期的主题是“教师信念”。我们邀请了特级教师来给学生讲他们的成长经历,提高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增强从教的荣誉感。
  优秀教师的素质包含了理想、情感、知识、能力等各个方面,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社会责任感。对教师来讲,如果意识不到自己的事业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对青年一代的影响,就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记者:近些年,师德问题在社会上引起广泛讨论,您曾提出“一个教育家,要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渊博的科学知识和创新的思维能力,还要有磁铁般的亲和力”,一所师范大学该如何培养出优秀的教育家?
  俞立中:如果把教育家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大学也许就只是一个苗圃。大学教育阶段就是要培育优质的树苗,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教育实践的需要。真正的教育家是在长期实践中造就形成的。教师职业之所以崇高、伟大,是因为这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不断完善的过程。教师的知识、能力、道德、素养,都是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提升完善的,这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只有经历这个过程才会成为优秀的教育家。
文科要出“传世之作”
理科要出“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记者:很多学者质疑现行的“量化”学术评价和管理机制,认为其不适合评价人文社科研究,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华东师大在学术评价机制上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俞立中:这确实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除了上面提到的职称评定问题,我们在教学改革、科研评奖等工作中都做了改进。比如学校在2008年年底举行了“首届人文社会科学原创优秀成果奖”的颁奖大会。“原创奖”这一想法从提出到实施共用了六年,第一批只评出了三个:钱谷融教授的《论文学是人学》、艾周昌教授等的《非洲通史》和陈大康教授的《明代小说史》。其中钱教授的《论文学是人学》是在他39岁时写成的文章,在他91岁时我们给他颁的奖。“原创奖”在评定过程中是没有任何行政干预的,全权由校内外专家评选。我们想制造一种氛围,真正把原创性的著作评出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学校坚持精品战略,更关注学校的科研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社会影响力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我们提出文科要出“传世之作”,理科要出“里程碑意义的成果”,对科学发展起实质性推动作用。在职称评审过程中,也更关注文章的质量,强调思想性和原创性。
 
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
更要凸现教师教育特色
  记者:如今,很多高校都在向综合性发展,华东师大已经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应该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
  俞立中:华东师大已经有63个专业、170个硕士点、126个博士点,学科专业数量居全国高校前列。但学校不会丢掉教师教育的特色,而是更要强化、凸现这个优势,在更高层面上增强竞争优势。有人跟我提到,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教师的不适应。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探索性课程,强调教学互动,提升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研究能力。如果教师没有科学思维和科研能力,如何指导学生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如果教师本身的知识面很窄,怎么与学生互动,去指导学生的探究?我们在培训教师的过程中,已经注意到了这些问题。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对培养创新型教师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记者:华东师范大学创建于1951年,是新中国为“培养百万人民教师”而创办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2006年,又跻身国家“985工程”高校行列。为建设成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华东师大做了哪些部署?
  俞立中:华东师范大学要建成一所拥有若干世界一流学科,多学科协调发展,引领中国教师教育的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推进、三大战略”的发展思路,即: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创新能力为中心;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培育英才、集聚资源、创造精品。
  我们一定要站在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平台上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谋划学校未来的发展。要真正成为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就必须在国际平台上去比,去学习和竞争。我们在校园里建立了一个国际教育园区,引进纽约大学、里昂商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和教育机构,设立他们的海外校区或教学中心。通过这个平台考察和学习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我曾跟教务处提出一个想法,近年要实现四分之一的本科生都有海外游学经历这一目标。这个想法是在我们和纽约大学合作过程中形成的。纽约大学校长告诉我,在全球化时代,培养学生在跨文化背景下的交际、学习和竞争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纽约大学的目标是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要有一个学期以上的海外游学经历。学校要尽可能为本科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在大学期间走出去。
  近年来,华东师大积极从海外引进领军人才和优秀团队,使教师队伍的结构不断优化。学校也加快了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各种途径,使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青年教师的海外研修就是其中的一项举措。我们要求青年教师在入职五年内必须到海外合作研究或进修一年。人才队伍的建设成效不是一年、两年能看到的。华东师大的发展不在于这几年,而应该着眼于未来的五年、十年。办学理念和师资队伍是根本性的建设,这就是我们这届领导班子的思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