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作精彩演讲
与会大学校长提问
各位校长,同事们,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与各位交流。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我想结合清华大学的办学实践,与大家分享清华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上的思考和探索,我讲演的题目是汇聚办学优势,培养创新人才。
清华大学成立于1911年,近百年来秉承至强不惜,厚德载物的教训,培养了一批学术大师和学识之士,培养中国和世界的中间和领导者,在人才培养上,清华大学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也是从建校起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人才培养的典型特色是厚基础,特别是在梅贻琦先生在三四十年代担清华大学近二十年,他广结名师,给学生树立了坚实的数学和人文基础。从那时,学校强调大学教育应在通而不在于专,通识是为本,而专识为末,并且开始在教育中倡导和实践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成为清华教育理念重要的成果。在MBA学生当中,有很多学生打完基础以后受到很多国外高水平的教育,后来他们中的大多数回到中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是当时这个时期培养出来的一些杰出的代表人物,包括科学家像杨振宁先生,李政道、陈省身等等也有我们国家23位两弹一星的教授14位都是在清华大学学习的,像找九长,强三强,邓稼先,还有在其他方面的,像梁思成,钱钟书,都是在那个时候培养出来的。
进入到第二个阶段,也就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面对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求,这一个时期,清华强调的是重实践,比原有的重基础与实践结合,使广大的研究生在第一线脱颖而出,在当时应该是六个字,厚基础、强实践。当时江南向校长提出,大学校长不仅给学生干粮,更要给学生猎枪,就是让学生自己具有获得干粮的工具,当时江南想(音)提出要学生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让学生直接参加到国家建设的实际领域,在实践当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那个时期的清华,因为院系调整主要是以工科为主,被誉为是工程师的摇篮,事实上它也是中国教育科学、产业和政府领导者的摇篮,今天有四分之一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五分之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清华的校友,大部分是那个时候培养出来的。
改革开放以后,清华人才培养的特色进入到第三个阶段。特别是进入到新世纪以来,面对激烈的国际与人才竞争,在过去的厚基础、重实践之上,我们感到求创新成为时代提出的突出要求,也是清华即将进入新百年时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我们要努力将学校具有多方面的办学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资源,服务于对学生的创新性的实践要求,把所有的学校能够利用的资源优势资源都转化为培养学术资源,都转化为提高学生的教学质量的资源。首先,就是要发挥综合性学科布局的优势,有时候我们说我们的学科很全,究竟是为什么,实际上是为了学生的培养成长提供丰富的土壤,我们提出开放式、综合性的办学地位,在工程科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了理学、管理、人文社会、艺术、医学等学科,目前清华现在有15个学院,55个系,为学生成长提供了多学科的这样一个成长的环境。
第二就是要发挥前沿研究的优势,学生创造创新的空间是通过发挥前沿研究的优势来提供的,我们在学校的科研的讨论会上提出了六个字的指导方针,就是我们科研的定位是顶天立地树人,第一顶天,叫紧跟科学技术的前沿,立地要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第三就是培养。也就是说要面向世界学术前沿,要满足国家战略需求,那么在科研当培育创新人才。我举两个例子,就是清华目前超过70%的博士生在学期间参加了两项以上的863和973的项目,那么以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发表了SI论文占全校的论文60%以上,近年来由于很多博士生直接参加这样高水平的活动,所以很多博士在国际顶尖的杂志上发表了不少文章。
第三,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充分发挥一流学者的队伍,为学生配备高水平的导师,我们说我们学校有很多,比如说我们有科学院士37人,工程院院士37人,我们是全国最多的,但是这些教师如果不跟学生接触,不跟学生面对面的进行培养,那么实际上就没有把这样的优势转化为学生人才培养的优势,这些年来我们吸引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些人才,特别是一些大师和领军人物到清华任教,比如像岁数比较大一点的,比如说像杨振宁教授,应用数学大师邻家桥家授,清华三批共进了24个人,都是年富力强的学术代表人物,比如说现在我们生命科学院院长的施教授,那么有了一流的师资,我们特别注重把这样的一些师资,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术培养上,所以我们在03年开始搞新生研讨课,小班上课,15个人左右,以探索和批判性思维和研究为基础,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教师的言传身教,现在我们的新生研讨课已经陆续开设了250种,先后每年有 4000多名新生受益。
同时呢,我们还继续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的计划,由学生自己选择课题,在教授的指导下利用课外时间开展研究,现在已经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参与了这样的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比如说在去年荣获第11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赛特等奖的作品就是源于学生训练计划,这些年我们还开展了学生的实验室课,清华大学的实验室不仅是对研究生开放,而且要对全校的本科生开,要求本科生来参加实验室的探究工作。第四,就是充分发挥国际交流的优势,开拓学生的视野,我们坚持国际化办学,目前呢,应该已经做到了40%的博士生和25%的本科生在学期间有到海外学习访问这样的经历,还专门设立了基金,每年资助1500名研究生出国出境参加各种各样的学术会议,我们也积极地与世界一流大学联合办学,比如与德国的亚生工业大学,美国UFC联合培养硕士学位,参加中法的4+4的联合培养项目等等,在推动学生走出去的同时,积极聘请海外的研究学者,目前每年大约有800多位海外学者来清华讲学授课,指导学生。还与国外著名高等学校合作开展科学研究,与很多国外名校互办大学周、大学日等等,让学生在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和浓厚的国际学术交流气氛当中受到熏陶,比如说我们与剑桥大学成立了低碳大学联盟,剑桥的校长今天也参加我们的会议。
下面我想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我们对人才培养工作。就是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清华学堂是清华建校的第一栋建筑,我们是以清华学堂命名的因材施教的培养计划,赋予了它的文化和传统的内涵,这个计划首先为有潜质的学生为他们创造一流的条件,使得创造这一个氛围,作为一个领跑者在全校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由于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你考到清华来的都是创新的学生,为什么你还要挑选一批,我们主要是把他们当做领跑者,在全校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就跟奥运会比赛一样,有领跑者,领跑者不见得最后是冠军,但是有领跑者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个班是动调整的,适合的学生进来,不适合的也可以退出去,所以领跑不一定是冠军,在这个过程当中确实起到引领的作用,把速度和氛围都带起来。我们这个计划分成若干个班,都有著名的学者担任首席教授,比如说数学班的首席教授,是目前唯一获得奥尔夫奖的最高荣誉的奖,还有我们的钱学森力学班,特别注重多学科的交叉,像比如说我们的工程力学、航空宇航工程、机械、精密仪器都参与起来了,他们还注重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还有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学生们会参与到清华和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科学研究的项目当中,同时与国际顶尖学者有非常多的交流机会,我们认为在这样的环境研讨对培养学生的学术性视野和能力是非常有利的,现在已经有学生在毕业后得到进入美国一流大学担任教职的机会,明年清华大学将迎来百年华诞,我们正将对清华的教学理念展开思考和讨论,在此我真情地邀请各位校长各位学者到清华交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