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论坛现场 陈路/摄
在教育领域,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尤其在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大学开始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背景下,这一话题更日益成为全社会所关心的热点话题。
钱学森曾发出“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的质疑,在大学生越来越多走进“寻常百姓家”的情况下怎样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身处舆论漩涡中的大学校长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在5月3日下午举行的第3场平行论坛,包括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校长麦克姆•格兰特、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等在内的几十所中外大学校长展开了深入研讨交流。
伦敦大学学院校长格兰特:让大学保证优秀的一个前提就是自治
如何让大学保证优秀?在伦敦大学学院校长麦克姆•格兰特看来,能让大学保证优秀的教育的一个前提就是自制,要独立于利益相关者,可以自由制定自己的学科、课程,并且可以自由地选择评估标准。
格兰特认为,一个大学想要设立自己的人才质量保障体系,需要考虑四方面的内容,首先就是教育本身,即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第二就是质量,就是学术研究的水平;第三是影响力,大学做的事情对社会来说有没有什么影响力;第四个方面最重要,培养有学术思想的公民,奖励支持教师在学术研究中分享彼此的成就,为同事的研究激发灵感,作出贡献。
一流的大学离不开一流的师资。据格兰特介绍,伦敦大学每年都会在全球范围进行招聘,选择优秀、年轻的教职员工。对招募的教师,伦敦大学建立起了类似于美国终身教职的制度,注重对其指导和培养。同时,在晋升制度上,不搞论资排辈,根据教师的学术成就进行评定,给年轻人脱颖而出的机会,保证能够招聘到最好的人才,同时留下最优秀的人才。
在学生的选拔上,格兰特认为,不同的学科需要学生有不同的素质,而除了学术之外,其他素质也非常重要。“我们不想要光是会做数学题的学生,我们也不想要一些只是会读英文文学的学生,我们要喜欢运动,喜欢文艺、音乐等,积极参加其他活动的学生,他们必须要向我们展示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有求学的精神,不仅在课堂里面表现很好,在其他的方面也勃勃生机。”格兰特兴致勃勃地描述道。
南京师范大学宋永忠:大学自身的定位至关重要
关于大学的自主办学权,来自南京师范大学的宋永忠校长结合中国高等教育近十年的发展,作了精彩评论。他将中国高教近十年来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从1999年扩大招生开始,政府起主导作用,高等学校配合;第二个阶段是大学建设阶段,发生在扩招之后。“学生增加了,就需要校车,需要教师,需要住的地方,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90%的学校都在建设新校区,政府和学校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第三个阶段以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发的一号文件为标志,把本科人才教学质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一过程,如果再是政府主导,就做不成了,质量提不高了,必须要高校来主导,也就是高校内部要把提高教学质量提到一个重要位置,同时保证提高教学质量的举措得到实施,这个时候才能做成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宋永忠表示。
在人才质量的培养上,宋永忠认为质量是一个含糊的概念,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就很难判别质量,大学自身的定位至关重要。宋永忠回应了5月2日论坛首日社会和大学谁引领谁的问题,“什么是质量,我们既要考虑到社会、学生家长对我们大学的要求,同时又要立足于大学自身的发展,我们要回归大学的本质,不能被社会牵着鼻子走,到底是社会引领大学,还是大学引领社会,我认为这不是谁引领谁的问题,如果是在引领的问题下,将不能持续发展”,因此,大学应该有自身的价值、体系和定位,尤其是大学自身的定位。“现代大学不是过去一个封闭的大学,我们既要考虑到社会、学生以及家长,同时也要立足我们大学自身的发展,提出切合实际的目标定位,这个结果非常重要” 。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需要一个平衡
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杨华认同宋永忠校长关于大学自身定位的观点,肯定了定义人才培养质量对于高校的价值。同时他认为,不同的大学应该有不同的目标、愿景,有不同的方法来实现设定的目标,体现出差异性。
而在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是侧重通识教育,还是更注重专业教育?这是近两日论坛上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话题。“我们大学的本科四年,将硕士生和博士生连贯起来是八年、十年,是不是就是管这个人才培养的一辈子,我们的本科四年是不是概括所有人才质量的内容,进入研究生教育是不是就是该是研究生的,进入博士就该博士,现在我们就老是分不清楚,现在我们的硕士越招越多,好像全部变成了大五、大六的学生,硕士生又变成了博士生一年级、二年级的学生,这个质量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杨华校长的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是在华东师范大学读的,他向母校的俞立中校长抛出了这样一个尖锐的问题。
对此,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作出了回应。他指出,大学四年不是把一个人一生的教育终结的阶段,特别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以后,很多高水平的高校强调通试教育,把大学的教育和研究生的教育区别开来。“大学的教育更强调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提升,学习能力的提升,更多的专业化的教育可能是在研究生阶段实现,这样就是把我们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在定位上面就区别开了” 。俞立中的回答直面问题,显得简明扼要、富有智慧。“当然我想不是所有的大学都必须要这样,特别是一些应用型行业非常明确的学校,本科期间更加强它的专业性,我觉得也是应该可以的,也是应该去考虑这个问题。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需要一个平衡”,俞立中补充道。
事实上,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生命线,也是大学的责任。用论坛主持人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的话来说,在年轻学生中间“有些人可能是未来社会国家的领袖、科学家、专业人士,作为大学我们必须要保证我们的老师和项目可以作出承诺保证质量”。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的职责不仅是培养更多的奥巴马和克林顿,还要“为学生提供最好的课程,更好的教育,让他们可以面临变化多端的社会具有适应性”。论坛上,中外大学校长积极为大学人才培养建言献策,分享了彼此的经验和成果。虽然对于每一所大学来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都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课题,其任务也远在论坛之外,但论坛上诸位大学掌门人的精彩发言,向我们展示了大学人才培养决策层对这一课题作出的有益性的探索,这是对“钱学森之问”的积极回应,或许也正是破解“钱学森之问”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