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校长论坛 > 文章详情
不要往学生脑袋里放现成家具 顶尖大学校长的问答
2010-05-06 作者:谈洁 来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一边是通识教育的理念、强调学生跨学科知识的广度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一边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现实压力、强调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度和技能的掌握,作为大学校长该坚持哪个理念?

  一所大学不可能把所有的学科都做好,当发现不能把某个学科做好时,大学又该怎么做?

  ……

  在5月2日南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中国知名大学的校长们向世界顶尖大学的校长们抛出了他们遇到的一个个现实问题。

  中国学生最缺批判性思维

        “跨学科知识的广度、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中国学生最缺乏的。”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和英国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的观点不谋而合。

  理查德·莱文说,专识教育一般是指18岁就选定专业、不再学习其他课程,而通识教育则不同。美国本科阶段的通识教育就属于通识教育:前两年学生可以尝试各种各样的学科,后两年再挑选专业进行学习。“不管是政治家还是一个企业的领导者,都需要经济学、法学、哲学、心理学等各种各样的知识,而不是一科知识。”

  正是有了更多的知识,学生才会有重新评估已有结论的想法,去寻求新的结论。美国教育模式强调的是互动式的讨论,主动地去立论,挑战彼此、挑战教授、挑战权威,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美国不会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而是要学会解决问题。理查德·莱文说:“我们不应该往学生的脑袋里放现成的家具,而是教给他们方法,帮他们搭个框架,让他们自己去设计富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通识教育的理念不错,但浙江大学校长杨卫、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说,不少企业都要求学生一毕业就能上手、专业知识越丰富越好。这是中国大学的校长们遇到的现实问题。

  “以岗位为导向的技能培训是职业教育机构的工作,美国一半的学生进的也是这样的社区大学。好大学的眼光应该放远一些。越是好的大学越应该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的能力,不是只盯着雇主眼前的需求。而实际上,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是有好处的。” 理查德·莱文认为,必要时,大学也可以给企业上上课,传输这一理念。

  给太多老师“终身教席”称号很危险

  “大学质量是由在大学工作的人的质量决定的。”安德鲁·汉密尔顿说,一个人会不会留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不仅会因为待遇、还会因为这个岗位对他的激励、以及带给他的发展空间,该校会用各种方法留住优秀人才,还会根据这个人不同时期的工作适时调整对他的考核。他介绍,为了保证牛津大学的教学质量和多样性,该校40%的老师都来自其他国家,他们具有不同的学术背景和文化背景,学校还有意提高少数民族老师和女性老师的比例。

  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认为,“卓越”是一所大学必须具有的核心价值观,“卓越”包含了多项指标,其中包括了老师和学生的质量是否卓越。不过,他认为,“卓越”是有限的,一所大学不可能各个方面都完美。

  “一边是年轻的学者,一边是有声望的专家,两边都需要得到支持,作为校长,您该如何抉择?”浙江大学校长杨卫提问。

  “我将支持年轻学者。”约翰·汉尼斯说,老师的质量和学生的质量紧密相连,年轻的学者代表了学校未来的发展,有声望的专家代表的是过去。不过,可以把“终身教席”的称号颁给已经有建树的专家。但是,他认为, “给太多的老师‘终身教席’的称号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不利于教学质量达到卓越。

  好大学要学会舍弃部分专业

  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关于“一所大学不可能各个方面都卓越”的话题引起了众多国内大学校长的兴趣。

  “既然一所大学不可能把所有学科都做好,当发现不能把某个学科做好时,大学又该怎么做?”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问。

  “一所大学某个学科做得不好可能有两个原因。”约翰·汉尼斯说,一是因为设计方案有问题,二是执行方面出了问题,比如没有强有力的领导力等。“既然做不到卓越,就将这个学科停掉。” 约翰·汉尼斯说,斯坦福上世纪60年代曾经有过护士学和建筑学,就是因为做得不好取消了这两个学科。

  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很赞同约翰·汉尼斯的观点。“每所大学都应该有每所大学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国内大学现在都用一样的标准去评估、建设,这样建出来的大学就是一个模式。我国有2000多所大学,这也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一所大学能够走出来的重要原因。” 饶子和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