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人文 > 文章详情
孙立群:国家海洋博物馆的核心是重塑中国的海洋文明
2010-05-06 作者:孙立群 来源: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台

  近期,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中国国家海洋博物馆在天津滨海新区正式启动。在不久的将来一个规模宏大的国家海洋博物馆,将矗立在天津滨海新区。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海洋国家博物馆,被称作海上的故宫,这个博物馆有什么文化意义?对中国的海洋文明又意味着什么?本台特邀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孙立群老师,著名人文学者、天津历史学学会理事裴钰老师,在直播间,和听众朋友交流,畅谈坐落在天津滨海新区的国家海洋博物馆。

  中国的海洋文化早已存在

  主持人玉昆:国家海洋博物馆是有史以来第一遭,大家听到之后,都感到很兴奋,对于一般人来说,都想知道海洋博物馆和海洋文化都有什么样的内容?

  孙立群教授:海洋文化从本意上讲,人和海的互动,以及互动产生后的各种效应和结果。我们中国把海洋博物馆列为重要的计划,在天津滨海建立,我觉得是令人兴奋的事儿。因为从世界范围看,各种交流更加频繁,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文化交流,海路无疑是重要的通道。所以,海洋文化,对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是不可或缺的。我们中国一直以来,比较重视大陆的黄土地文化,但,中国的海洋文化实际上早已存在,尤其是近代以来,我们与外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接触和碰撞,使我们越发感觉到,海洋文化和中国的发展日益密切,所以我觉得从现在国家的发展上,离不开海洋文化,而且海洋文化会对我们自己的文化发展会提供一个巨大的资源。

  商朝人的势力已经到达了海边

  主持人玉昆:中国的海洋文明在历史上曾经取得过怎样的成就?

  孙立群教授:在我们讲历史的时候,尤其是上古史,就是说先秦,断代史的时候,往往提到商代的时候,很可能就是海外,或者我们与海洋就有接触了,因为那时候《诗经商颂》中说:“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这句话,有人解释,商朝人的势力已经到达了海边。还有一种解释,是说海外和东方的大陆有了联系。无论怎样,这都是比较早地提到了海的问题。在我们的经济发展当中,自唐宋以后,沿海城市迅速崛起,比如,泉州就成为重要的海上贸易的港口。在我国历史上,最能说明中国人和大海关系的是,明朝的郑和七次下西洋,是一个创举,使得中国人对大海的认识,以及中国人在大海航行的能力,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可惜的是,明清实行了海禁政策,郑和下西洋主要还是政治目的,这和欧洲的达伽马、哥伦布还不太一样。

  中国的海洋文化是从近代真正发展起来的,比如,我在的天津,在鸦片战争以后开埠,使得大陆和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

  老牌海洋强国都有自己的国家海洋博物馆

  主持人玉昆:世界上主要的海洋强国都建有自己的海洋博物馆。

  裴钰:对,世界上老牌的海洋强国都有自己的国家级的海洋博物馆,比如英国、荷兰、法国和澳大利亚,我记得澳大利亚悉尼的国立海洋博物馆,有一艘 17世纪的海船,当做镇馆之宝。这些海洋强国把海洋博物馆,第一,当做海洋文明和文化的载体,我们有一个疑问,我们都知道海洋文化,但是我们到哪里去了解海洋文化呢?现在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缺少一个了解海洋文明和文化的国家级权威地方;第二,也凝固了一个国家的海洋价值观,比如英法老牌帝国主义,他们到海外去干什么,商贸和殖民。

  以海洋文化和历史为核心的博物馆

  主持人玉昆:未来我们的国家海洋博物馆,你认为该是怎样的?

  裴钰:我认为,还是应该首先坚持“海洋的历史和文化”的属性,因为,我跟身边很多朋友,提到国家海洋博物馆时,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我们国人对海洋文化和文明都非常陌生,比如,2005年7月11日,国家第一次设立国家级的“航海日”,从此,对航海的重视,提高到了国家意志的层面,这在过去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所以,我认为,我们还是应该打造核心为海洋文化和历史的博物馆。

  如果仅仅考虑航海技术,那现在世博会有一个船舶馆,中国船舶建造的历史和现状,在那里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现在,国家投入这么大的资金和精力,去做这个事情,第一,打造“土生土长”的中国海洋文化的历程,我们现在讲中国的海洋文化,必须强调“土生土长”四个字,强调她的原创性;第二,打造出来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价值观。比如,孙老师介绍的郑和下西洋,和达伽马哥伦布不同,因为,郑和走向海洋,始终坚持“仁爱智信,和而不同”,不去侵略任何一个国家,把中国最好的物品拿出国外交换,确确实实地和西方国家不同。

  我把国家海洋博物馆,比作“海洋上的故宫”,故宫是中国封建文化集大成的建筑奇迹,和西安兵马俑博物馆一样,是中国黄色文明的代表,而海洋博物馆则是中国蓝色文明的代表。

  博物馆,这种文化建筑是具有差异性的,比如,北京的文化特征,我们不讲长城,因为,其他地方也有长城,唯独北京的故宫是全国唯一。比如西安的兵马俑博物馆,是唯一性的,古城墙,其他城市也有。一般地,一个国家常常只有一个国家级的海洋博物馆,所以,这对天津滨海新区,也可以说是“文化地标”。

  我们讲海洋教育,海洋国土观念,海防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或者老师的口头语言上,还是要让国人亲眼看到,亲自接触到海洋文物、海船模型或者原型,这样实体的接触,是最好的海洋教育,是最好的海洋意识的普及,

  近代中国被迫开户,但也接触了西方文明

  主持人玉昆:这次国家海洋博物馆落户天津,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孙立群教授:这次对我们天津人来说,是一件高兴的事情,符合天津的发展需求。天津的发展有赖于开埠,在近代历史上,开埠使得天津和西方接触很近,海洋是重要的媒介,虽然近代中国饱受欺凌,《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等,使得我们被迫打开门户,但是后来我们发现到,我们不仅是主权丧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接触了西方文明。所以,天津这个地区,在历史上,对外国比较了解,天津人也不怵头外国和外地的文化,有一定的接受能力,而且,天津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国际经济和金融中心,是有说服力的,天津对外交往有很多资料可以利用。

  天津的国家海洋博物馆,应该包括第一,海上资源和中国大陆,中国的海岸线为中国提供的丰富的资源;第二,中国人与海洋,中国人对海洋的认识、开发和利用。展示中国人的航海工具、世界海洋发展的现状等等,全面提高中国人的海洋素质。

  承载了国家软实力

  主持人玉昆:广东去年有“南海一号”古船打捞,听说也要建立一个海洋博物馆,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和它有什么不同?

  裴钰:不同点是“国家”二字,天津的这个博物馆,主要体现了国家意志,承载了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我们讲“走出去”战略,讲海洋立国战略,会在国家海洋博物馆里得到完整的体现。广东的博物馆,只是水下考古的宝物展览,它不会负担如此宏大的国家软实力的承载。

  3—5年完工

  主持人玉昆: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会在什么时候和大家见面呢?

  裴钰:估计大约在3——5年之后。

  深刻汲取北洋舰队的悲剧

  主持人玉昆:这个博物馆有什么文化意义?

  裴钰:我们一直在反复讲海洋战略,海洋立国,中国的海洋战略需要找到文化的根基,要找到和海洋大国地位相匹配的海洋文化,现在,我们的硬实力足够硬了,软实力还不够软,国家海洋“软实力”还是有欠缺的。我们应该有一艘航空母舰,这是硬实力,也应该有一个国家海洋博物馆,这叫一文一武,我们既要有一只强大的海军,还要鼓励民众热爱海洋,具备海洋意识。

  过去比如清朝的北洋舰队,洋枪洋炮都有了,船坚利炮也有了,但是人们没有海洋意识,还不是一个海洋国家,这没有用,北洋舰队垮了,清朝也垮了。

  建这个海洋博物馆,是对民众的海洋启蒙,这是非常重要的。既要有航空母舰,也要有国家海洋博物馆,文化是根基的东西,所以,我就特别主张国家海洋博物馆,第一位的是文化和历史的,其次是技术的,是未来的。根据现在的情况,还是要遵循历史和文化的根基。

  我们放弃,就对不起海洋资源

  主持人玉昆:我们的海洋博物馆,是面对未来,还是面对现在?

  孙立群:作为博物馆,应该有历史的回顾,引导大家了解海洋的历史,第一要了解历史,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放眼世界,海兴,国强民富,海弱,国弱民穷。一个国家的民众如果不了解海洋,会对国家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和限制,而我国得天独厚,有这么长的海岸线,可以做那么多的研究和开发,如果我们放弃,真是对不起这么多这么好的资源,所以,我对国家海洋博物馆有很大的期望,期望建立以后培养咱们中国人的海洋意识,和我们与海外接触的愿望,使中国更加自然地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当中去。

  从西向东的文化地标链

  主持人玉昆:为什么说海洋博物馆在中国的博物馆体系当中占有非常独特的地位?

  裴钰:博物馆一般是一个城市文化的地标,中国过去从来没有过海洋的博物馆,给我们印象很深的,比如西安的兵马俑博物馆,北京的故宫,再到天津滨海的海洋博物馆,我们会发现从西向东一条线,直接贯穿的是黄土文明,北京的帝王文明,一直到大海是终点,这条线恰恰是黄河流域,恰恰是中国文明和文化从古到今的一个发展的脉络,所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特殊的。

  国力增强,应该拥抱大海

  主持人玉昆:海洋博物馆成立以后有什么样的期待?

  孙立群:既然是国家博物馆,一定要建造得大气,让人们感受到我们是一个大国,有能力把海洋作为我们开发和研究的项目,同时不仅仅是要展示海洋资源,我们对海洋的认识,更主要是要提高我们的自信心,因为公平地讲,我国的海洋文化起步是很晚的,在很长时间里我们是靠着内陆文明发展起来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后来在明清呢,又出现了运河,沿着运河我们又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城市,唯独在海洋上起步很晚,因为当时为了巩固明清政权,怕被推翻,对海有一些畏惧的情绪,所以有了海禁,不许下海,而且还把海边的人内迁了50里或者更远的距离,这种畏惧给我们带来的实际上是挨打,因为没有自信,主动去接触他,自然,外来的列强就利用海路从天津打进了中国。我们如果吸取这样的教训,在国力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就应该去拥抱大海,所以这个博物馆应该给大家强烈的震撼,要亲近大海,要和大海交朋友,充分利用大海给我们提供的资源,使我们这个国家在发展上可以更迅速,更好地和各国进行交流。

  嘉宾介绍:

  孙立群,天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

  裴钰,北京著名人文学者,作家,天津市历史学学会理事,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目前致力于中国当代文化重建和文化产业研究,代表作是《莎士比亚眼里的林黛玉》《明朝那些曲》《16型人格》等,在《中国经济周刊》《北京晚报》等主流媒体撰写历史学和文化产业专栏,是多家主流媒体的文化新闻评论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