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经济 > 文章详情
人民币升值日元有前鉴 请先放开技术封锁
2010-05-05 作者:辛灵 来源:南方都市报



 


    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正达到五年来的最高潮。昨天,美国众议院就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的法案举行听证。同时,中美关于人民币汇率的谈判正紧张进行。

  但跟1985年的日本相比,我国经济并未赶上欧美,中国出口对美国制造也没有构成伤筋动骨的竞争。在人民币汇率并非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根本原因的情况下,这场谈判将如何演变?

  本报综合采访分析认为,中美谈判过后,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很可能“雷声大,雨点小”,并有望适度放松对于我国的技术封锁,扩大对华出口。这对缓解美国就业压力、增强我国的技术引进都有好处。

  广场协议恐难重演

  赴美进行人民币汇率谈判的商务部副部长钟山,24日在华盛顿指出,美国有些人认为人民币被低估,构成对中国出口产品的补贴,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人民币汇率不是造成美对华贸易逆差的根本原因,汇率也不是解决美国就业问题的“钥匙”。

  中银香港高级经济研究员黄少明接受本报采访表示,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并非是完全盯住贸易逆差;美国也清楚,人民币升值并不能解决其赤字问题,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2001年美元开始下跌,至今贬值40%,但美国出口并未因此上升,恰恰相反,其赤字从2001年的1万多亿升到如今的3万多亿美元。而尽管人民币从2005年开始升值,至08年金融海啸前升幅逾20%,但同时我国出口不降反升,贸易顺差越来越大。

  那美国打的什么算盘?黄少明认为,这是美国一以贯之的长期策略,即当别国的崛起可能妨碍其利益时,就会竭力打压。此外,也是为了转移目前美国国内失业高企、经济萎靡的矛盾焦点,缓解民众情绪。从2005年开始,美国就通过威胁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来逼迫人民币升值,并且由于金融危机,这一逼迫压力在今年达到高潮。

  不仅如此,对比当年的日本,倘若人民币被迫大升值,我国的形势甚至更糟。信达证券分析师黄祥斌将日元快速升值划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尼克松冲击”时代(1971-1978年),第二个阶段为“广场协议”阶段(1984-1987年)。

  在尼克松冲击时代,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元迅速贬值,日元相对升值。但是,由于日本经济依然处于赶超阶段,能够发挥“后发优势”,尤其是 “技术引进”同“低工资”优势,虽然汇率大幅升值,但是出口依然保持快速增长。而在广场协议阶段,日本已经赶上欧美,其劳动力及技术引进优势基本失效,再加上日元升值的导火索,其出口和GDP增幅下降,但人均GDP却在上升。

  相比之下,中国经济远未达到日本签订广场协议前的发达程度,而是相当于日本的“尼克松冲击”时代。而且,由于美国的防范封锁,我国虽然同样有“低工资优势”,但却没有突出的“技术引进”优势。

  情势不同汇率操纵法案料难通过

  在此情形下,黄少明表示,目前美国的做法,跟1985年逼迫日元升值时如出一辙,可以说是故伎重演。

  然而,跟当年欧美联手相比,现在的情况不同,包括英国在内,欧洲是反对美国的做法的。此外,联合国贸发组织也明确表态反对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称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对世界经济做出了很大贡献,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有利于维持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稳定。

  由此,黄少明认为,美国意欲仿效广场协议、逼迫人民币大幅升值的想法,不大可能得逞。而且,倘若真的把中国判为汇率操纵国,按照美国法律,将对中国产品征收27.5%的惩罚性关税。中国不会坐以待毙,势必会报复,则中美对抗升级,引发贸易大战,这对中美乃至全球经济,都不会有好处。

  鉴于3月份我国外贸逆差达80多亿美元,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法案获得通过的可能性也不大。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肖耿接受本报采访表示,之前在我国外贸高额顺差的时候,美国也提出过这种动议,都没有通过。这次如果要认定,就要找出更充分的理由,这比较难。因此,4月15日即使提出法案,也不可能通过,除非几个月后我国再次恢复顺差。

  但即使恢复顺差,从目前中美贸易结构来看,美国也没有对我国进行严厉贸易制裁的必要。信达证券分析师黄祥斌分析,我国当前仅为“制造大国”,而非“制造强国”,我国的制造业(尤其是汽车业、半导体、电子等)还没有形成当年日本的竞争优势。当年日、美主要是“汽车摩擦”,美国的制造业被“伤筋动骨”,而中、美前几年还停留在“纺织摩擦”阶段。此外,美国当前通胀水平没有恶化,而贸易逆差也有好转迹象。

  谈判或促美放松封锁扩大对华出口

  “尽管如此,为了施压,哪怕是做戏,美国还是会提动议。而中国也要应对,以免假戏成真,引起更大的麻烦。”黄少明说,中美就人民币汇率谈判,除谈汇率外,扩大中国从美国的进口应该是议题之一,有望改进目前中美贸易结构失衡的状况。

  黄少明分析,由于意识形态原因,美国一直严格封锁,防止中国进口其高科技产品。近日,我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也把话挑开了,说汶川震灾时,想从美国进口直升机发动机救灾而不得。温家宝总理指出我国很乐意从美国进口产品,帮助缓解美国的就业压力。相信这些表态,会引起美国各方重新检讨和审视其此前的封锁政策。毕竟,对美国商家、美国经济来说,出口是越多越好的。

  而中国具有扩大从美国进口的切实需求。兴业证券分析师黄祥斌分析,1970年后期,日本赶超欧美各国时,其技术引进几无障碍。而我国正处在类似阶段,对于先进技术引进的诉求非常强烈。

  此次中美汇率谈判,在肖耿看来,更多的是贸易谈判。关于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的预期,已毋庸赘言(本报此前曾多次报道)。对美国来说,面对中国这一庞大市场,增加出口对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也十分有利。美国也许不会对中国全面放开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限制,但肯定有改进的空间。尤其在中美发生战争概率较小的情况下,抛开意识形态,美国并没有必要过分限制高科技产品流向中国。而且双方经济互补性、依赖性都很强,扩大从美国进口科技产品,对双方都有利。

  对于谈判结果,黄少明预计,很可能会扩大中国从美国的进口,并且从扩大进口来源、进口产品的品种开始。而从美国出口产品结构来看,农产品(14.09,-0.01,-0.07%)毕竟有限,剩下的大头就只有高科技产品。另外,如果美国不给中国进口高科技产品,中国还能从欧洲及日本进口,这种杠杆也会对美国形成压力。因此,美国势必要对此前的限制政策作出一定调整。

  由此,这场中美谈判过后,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很可能“雷声大,雨点小”,并有望适度放松对于我国的技术封锁。而我国也会在事态平息后,参考出口变化数据,采取缓慢逐步升值的策略,同时完善产业结构,避免短期内大幅升值所带来的冲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