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依赖什么
2010-04-30
作者:澧人
来源:《学习时报》
所谓文化软实力,是相对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而言的。它以精神产品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对人性和自然奥秘的开掘、对爱与理想的抒写为魅力指数,是一个包括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多种内容的文化体系。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既取决于其精神产品质量的高低,同时也依赖于传播的力度和方式。但前者是第一位的。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即便一个国家的硬实力遭受重创,但只要文化软实力未伤元气,则复兴和强大便可预期。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过:“我宁肯不要印度,也不能没有莎士比亚。”丘吉尔的话,代表了杰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西方有句谚语,即上帝之事归上帝管,恺撒之事归恺撒管,亚里士多德之事归亚里士多德管。这表明信仰、权力和知识不能混同,同时也显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其自身的规律。中国人意识到了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这当然是历史的进步,但同时也必须明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主体始终是知识界、文化界,而不是政府。政府的职责在于营造宽松的文化环境,奖励创造性的精神劳动。现在有一种趋向,即许多官员习惯于用发展经济的方法来推动文化建设,如特别强调规模和协作,推广严格的科层制和考核制等等。这些做法恐怕都值得反思。一句话,提升文化软实力切忌来硬的。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依赖性,但两者又不完全是亦步亦趋的关系。在经济繁荣的时代,如果人们沉湎于物欲的满足、世俗的享乐,其文化兴趣和创造力反而会下降,甚至沦为一种动物化的生存。在历史上,不少民不聊生的乱世,其文化却粲然可观。由此说明文化进步与经济繁荣并非时时正相关。进一步说,文化进步对个人自由和独立思考的依赖程度丝毫不亚于经济的发展。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即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提炼。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作为西方文化软实力之核心的自由主义哲学便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从洛克、孟德斯鸠到现代的哈耶克、罗尔斯,期间大师辈出,名作不断,发展中虽有争论和流变,但其核心价值观并未断裂。这点令人深思。
中国进入近代历史的一百多年中,文化思潮的激荡和社会结构的翻转令人眼花缭乱,如今的文化生态也相当复杂。其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借助孔子学院等途径向全世界传播。传统文化虽然积淀于农业文明时代,但却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产生了许多深邃的思想和精致的艺术,特别是中国先人那种自然主义的宇宙观、浪漫主义的山水田园之思以及各种精美绝伦的文物衣冠,都会与后工业时代的人类心理产生共鸣。至于中国的当代文化要想深刻地影响世界,首先得破解学界热议的“钱学森问题”,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2010年1月《书屋》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