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时代的文化产业与低碳经济
2010-04-29
作者:傅守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产业的崛起对现代经济发展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来临,经济增长模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知识和信息即“文化力”取代资源、资本和技术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构成了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现代经济是一种 “高技术”与“高文化”联姻的知识经济,更是一种高度“人文化”的经济,从产品设计到生产流程设计,从企业的战略管理到品牌形象管理,从对客户需求的全面的文化服务到对企业团队精神的全面文化建设,无不充满了现代人文精神。传统的“人文科学”已经通过“人文设计”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现代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服务业的主体。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生产的约束条件,更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是对现有经济模式、发展方式的新变革,实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它强调“生态价值”的理性回归,主张生产和消费领域向生态化转向,承认“生态本位”的合理存在、尊重自然环境的正当权利。
现代文化产业更加强调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突出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人性化”与“个性化”特点、提高物质产品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含量;强调经济发展中的“人文关怀”与“和谐理念”,反对因单方面发展经济而破坏人类的自然生存环境和损害弱势国家与群体的利益,反对掠夺性开发、提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强调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分量和本土文化特色,提倡保持文化的生态平衡,反对为了暂时的经济利益而损害文化的保存和发展。现代文化产业破除物质与精神的隔膜、协调现世与未来的关系、平衡人类行为与自然演化的冲突,走出经济或物质中心主义,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最终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人类精神不断升华之间的和谐共存。
人们对于生态环境问题愈来愈重视。2007年10月,我国正式将 “生态文明”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随着“科学发展观”与“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不断推进,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调整,尤其是“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提出,中国正逐步走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经济时代”。
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产业衍生品面临的挑战和战略对策,应从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治理、经济发展成本、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等多个方面来思考。要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复兴伟大的中华文明为目标,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提升全社会的文化消费能力。(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