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经济 > 文章详情
后危机时期财政管理改革应以市场为导向
2010-04-26 作者:胡振虎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后危机时期的财政管理改革,仅仅做到增收、节支、挖潜以及促短期增长还不够,更重要的是通过重新深刻认识财政的本质,形成公平的市场环境,实现公共财政职能,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社会化。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是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短期效应的重要工具。其中,财政政策变量是可供选择的重要手段。后危机时期的财政管理改革,仅仅做到增收、节支、挖潜以及促短期增长还不够,更重要的是通过重新深刻认识财政的本质,形成公平的市场环境,实现公共财政职能,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社会化。
  深刻认识“财”与“政”的关系。财政是“财”和“政”的有机结合。有专家指出,财政的分配关系就是“以政控财,以财行政”。财政管理应充分结合施政来理财。因此,财政管理要向公众阐明今后财政活动与国民经济的相互关系,既要阐释财政预算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要说明国民经济对财政的影响。财政管理要有明确的目标,即以经济增长和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为目标。
  形成公平的市场环境。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的财政管理改革,应有别于计划经济条件下“大包大揽”的管理理念,“有所为,有所不为”,应通过市场化改革,让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基础性作用。财政通过支持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门槛,让民间资本在市场竞争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减少政府投资挤出现象。在公共财政和民生财政理念指引下,财政重点向“三农”、节能环保、社会保障、教育科技、中小企业等倾斜,逐步培育和放开卫生、医疗等市场。
  适度提高劳动要素回报率。转变过度依赖外需和投资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是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而提高居民收入是提高消费能力、扩大内需的主要途径。劳动要素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长期占比较低,制约了国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适度提高劳动要素报酬,平衡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等要素回报率,才能更加有利于启动国内消费市场。因此财政应该支持理顺国民财富分配关系,激发各类经济主体积极性。
  推动地区协调发展。继续促进东部跨越式发展,加大对中西部的支持力度。支撑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不仅仅是东部,也包括中西部。中国东部有一些省市已经完成工业化,进入后工业化时期,比如北京、上海;而西部有个别地方仍处在前工业化时期,地区差距非常明显。不平衡增长战略促进了中国整体经济增长,同时也带来了区域不平衡。今后,财政应该既要继续支持东部跨越式发展,又要向中西部重点倾斜。
  鼓励金融深化、金融创新。金融深化、金融创新仍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不能因为出现过金融危机而因噎废食。金融深化、金融创新应该服务实体经济,同时政府应加强监管,防范金融风险。财政政策应该与货币政策相匹配,通过财政创新支持金融深化、金融创新。
  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社会化。随着现代社会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和政府职能不断转变,社会公益事业由政府直接承办的模式正在发生变化。事业单位的改革,要打破教育、卫生、社会福利服务等公共产品或服务完全由政府提供的做法,鼓励政府与各种社会组织开展合作,大力促进各种社会组织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一方面要鼓励开展公私伙伴关系管理,加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另一方面也要建立鼓励社会捐赠的财税管理体系,明确规定减免税的条件和范围。同时要研究有助于激励企业、捐赠人投入社会公益事业,并积极推动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社会化的财政管理体制框架建设。(作者单位:财政部亚太财经与发展中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