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需要领导干部提升应对网络热点事件的能力。有效引导公众理性表达意愿,引导公众情绪,这在网络时代已成为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和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是当前领导干部迫在眉睫的“必修课”。领导干部有效应对网络热点事件,需要特别注重几方面的能力提升:
一是善于倾听“网络民声”,提高网络舆情引导能力。领导干部需充分认识,网络已成为表达民意的重要渠道,并学会顺应这种变化,提高适应力。面对网上热点事件,有人认为“基层组织无法进入,思想工作无法进入,公安武警无法进入”。从传统权力行使的方式和渠道看,面对面与网络热点事件中的众多讨论者一一接触确实难以做到。但是,如果领导干部能够转变认识,将网络视为调研第一线,视为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场,放下架子,以平等尊重和坦诚的态度主动回应网上言论,就完全可以扬长避短,利用网络优势将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送出去。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领导干部不仅要处理好现实中的突发事件,而且应做好网络监测与预警工作,了解公众情绪和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从官方立场及时回应,让政府的声音在第一时间进入公众信息体系,让谣言止于真相,厘清网上不实传言,以权威说法疏通公众过激情绪,引导公众甄别真伪,明辨良莠,对现实问题做出客观判断并采取理性行为,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促进问题解决。在网络时代和网络世界中,领导干部既不能失聪,更不能失语和妄语,只有主动说话才能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事件处置主动权。2009年下半年多个省份建立的“网络发言人”制度就是一个积极探索。
二是着力解决“现实民生”难题,提高沟通和服务群众的能力。网络毕竟是虚拟的,要有效引导网络民意,提高地方政府的公信力,还得从现实入手。领导干部应经常到网上走走看看,正确对待网络民意,建立网络信息分类处理、反馈解答的长效机制,将网上沟通作为了解民情、采集民意、汇聚民智的重要平台,作为与群众联系的直通车,真正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事实上,从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与网民对话,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省长黄华华通过新闻网站诚邀网民“灌水”、“拍砖”,到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公开表示,不上网、不重视网络建设、不会利用网络的领导,不能算是一个现代化的领导,再到吉林省四平市副市长李鸥以实名开博,受到网友热捧等,已充分证明党和政府对网络民意背后“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只有借助网络将社会的期待、信心和鞭策化作执政的营养和力量,提高决策水平,想方设法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才能够获得群众的真心拥戴,筑牢引导网上舆情的社会基础。
三是净化规范“网络环境”,提高网络管理能力。公众在行使自由和民主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受到法制约束,不能超越法律许可范围和违背基本的道德准则来行事。当个人言论在网上超越法律和基本道德界限给他人和社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时,就不是网民的私人问题和个人行为了,此时公共权力就有介入的必要。当然,介入的方式并非一味封堵,封堵只会抑制公权部门与公众的沟通,正确的做法是尽快健全和完善网络管理、网络监督的相关法规,净化网络环境,推进公众网上参与公共生活的规范化。然而,目前我国这项工作远远没有适应互联网的发展需要。文明社会需要有文明的公民和制度作保障,网络环境的净化和规范需要不断健全法制和培养理性公民,在完善网络管理和网络监督法律法规基础上,既要保护网民关心国家、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也要引导网民依法、规范、有序和理性发表言论,理性采取行动,不轻易损害他人合法利益,不危害社会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
四是以网络热点事件为突破口,提高制度创新能力。应善于从网民反映的热点问题中,反思工作体制机制上存在的问题以及管理上的漏洞,举一反三,将网上热点事件的处理作为进一步做好工作的契机,进行制度变革,完善管理体制机制,防止不良事件重演。如通过“躲猫猫”事件,反思我国监狱管理中存在的漏洞,以更好地保护被监管人的合法权益;通过湖北石首市骚乱事件,反思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面对媒体的欠妥之处,完善相关工作制度,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科技进步使网络成为一把“双刃剑”,它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使社会公众获得了更为开放透明的意愿表达和释放情绪的空间和场所;同时,网络所呈现的思想多元化和社会多样化,也使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剧增,社会管理难度增大。但是网络不是洪水猛兽,不必畏之如虎,更无需多方堵塞。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网络热点事件的能力,应健全现实生活中的官民沟通机制,创造多种途径保障公众权利,及时将矛盾和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现实社会中工作体制机制的完善能够使领导干部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应对网络热点事件,这是不断推进各项改革,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和题中之义。(作者单位:云南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