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极端天气的影响,必须有长期的战略及长短结合的措施,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治理,着力提高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技术的途径、制度的途径和文化的途径缺一不可。
我国西南地区正遭遇几十年来最严重的干旱,给广大的农村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灾害,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这种极端天气的出现,有两方面的原因较为直接:第一个是全球气候变化;第二个是自然环境的变化。目前我们仍然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境况,以及我们自身的环境退化对气候的影响等多种因素可能造成的连续性干旱天气灾难的可能性,因此,有必要做好长期应对恶劣自然气候变化的各种准备工作,提高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极端气候的出现与全球气候变化有直接关系,但笔者认为这同样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变化、当地各民族传统中水文化的丧失、现代水文化构建的缺失而造成的人水关系的变化有直接关系。因此今年干旱灾难的出现既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也是人类活动的结果所致。
加强农村水源建设和保护对抵御干旱有重要价值
事实上,今年的干旱天气也在拷问我们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尤其是农村的管理体制。研究表明,目前的农村用水主要是依赖政府建设的水利设施在支撑,但基层的水管理由于体制、资金等原因,建设与管理都难以到位。农村中农民自身的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存在很大的缺失,农民自身对水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权限缺失,导致农村水环境退化。在农村地区很多村寨中原来存在的水井、水塘、水沟、水源林等供水资源由于没有得到很好保护,很多已经被污染、枯掉、废弃,很多农村的水源被破坏。一些地区农村中过去存在的水塘、湿地、沼泽地等具有生态功能的水面都被挤占他用。而这些自古以来都是农村维持生态功能、解决水供给问题、抵抗自然灾害的重要资源。因此整治农村水环境、加强农村的水源建设和保护对抵御干旱有重要的价值。每个村子都保护几口水井、一个水塘、一条水沟、一块水源林,就能有效缓解干旱。如果农村自然蓄水的水面能扩大,就能对气候起到调节作用。
因此,全面开展农村水源与水环境治理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可在水源周围种树,恢复水源周边的植被;对公共水井、水塘等水设施加以清理保护,使之发挥涵养水、供给水的功能;清理修复被挤占的农村水塘、沼泽地、河沟等;同时积极寻找和建设新的农村水源。这些简单的措施将会对明年可能出现连续性干旱天气带来的灾害发挥积极作用。可以通过行政手段,由政府协调大规模地开展农村水环境整治工作,重点是修复农村村寨中的水源、水井、水塘、水沟、水源林等水源设施,制定管理措施,同时积极开发可能的新水源,使之发挥生态功能,有效地应对干旱天气。总之,调动农村自主管理水源、治理水环境、保障水供给的积极性,是化解水危机、应对干旱的重要途径;实现政府建设管理与民间管理、自给相结合,是农村解决水问题的重要理念。
防止因抗旱工作造成新的水源破坏
近年来出于满足人口不断增加、经济发展以及抗旱等的需要,很多地区都在不断加快开发新的水资源,寻求新的水源,包括开挖水井等措施。在今年的抗旱工作中,也明确提出了大力寻找和开发新的水源、开挖水井等工作要求。这些工作无疑是必要的,但是也带来了水资源受到新的破坏的风险,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严格防范对水资源的无序、过度开发所导致的对水资源的新的破坏,尤其是地下水资源,不能因为抗旱工作的需要而过度挖掘地下水。如果处理不好这其中的关系,还将导致新的干旱问题和水问题。
因此,对开发新的水源要有严格的管理和评估、报批制度,必须加强管理。一方面鼓励当地政府和农民积极开发新的水源、建设相关取引水设施,同时又要严格管理开发过程。尤其要对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开挖水井进行严格管理。不能因为今年的抗旱工作而造成新的水源破坏。
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好原有的生态功能,注重城市化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在新城区建设与旧城改造过程中要保护好原有的水源,包括出水口、水井、河流沟渠、水塘等水设施。在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要注重规划好新建城市生态功能,要规划保护自然环境作为涵养城市的必要功能块,而不能在城市化过程中简单地将农村变为城市。
水文化的研究视野
今年重大旱情的出现和近几十年来的环境变化不无关系。笔者近年来也曾经到过很多国家进行水文化研究,大量的研究表明,水文化建设的完善与否、人水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人类对待水和水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等因素直接关系到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状态,而在当今社会中对于水和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恰恰存在着较大的缺失。因此建设水文化,建设人水和谐的关系已经刻不容缓。
在全球层面上,文化对于化解水危机、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几年前提出了化解当代水危机的三条途径:技术的途径、制度的途径和文化的途径。这三条途径缺一不可,这一观点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和认同。把文化的因素作为一个和技术、制度平行的因素加以考虑是一个理念上的创新,而在过去并没有把文化看得那么重。在解决水问题过程中重视技术和制度因素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识到文化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很多研究表明,水文化的丧失及缺失是当代很多地区水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因此,水文化不再是某一个民族或者某个国家的话题,而是一个在解决人类面临的水问题过程中有广泛意义的话题,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我们需要通过对水文化的继承和建设,来加深对水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的认识,通过水文化的构建,建设起一种人和水环境之间的良性关系,形成合理利用、友好利用、可持续利用水资源和水环境,在水利工程建设和水环境整治中注入更多的享受水、亲近水、美化水、科学合理利用水的要素。只有建设起人类和水环境之间的友好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问题,保障水的可持续利用。这就是水文化在当代的价值所在。
关于当代的水文化建设,笔者认为首先必须要对传统的水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弘扬。传统水文化是一种文化脉络,是当代水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当代水文化建设中必须要重视传统水文化的价值,发扬各民族在历史上所形成的对水的观念、认识、崇敬等优良的因子,这样可以使我们继承祖先的水观念,深入认识水和人类文明存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样,传统的水文化也可以直接运用到当代的水管理与保护中来,传统的水文化是一种可以在当代被直接运用的文化。
当然,当代的社会环境和过去的相比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水文化已经不能解决今天的所有问题。在当代的水文化建设中必须要适应当代水环境保护的需要,注入新的因子。这些因子包括当代社会中公众的水教育,提高公众对水的重要性和水在人类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培养公众关爱水、亲近水、保护水环境和节约用水的良好行为;开展乡村水环境整治,建立城市节约用水规范,总结推广节约用水方法和技巧;建设整治、保护水环境的民间社会组织和网络;发展节水经济和节水技术,在水利工程中加入更多人文因素等。通过水文化的构建,建设一种人水和谐的关系。因此,水文化不论是研究还是应用,都有广阔的前景。
水文化的理论结构
我国水文化问题研究比较薄弱,在环境教育方面与很多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建设现代水文化、开展节水教育、培养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节约用水的行为等方面。很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国民环境素质和一个国家环境良好状态有直接关系。但我们在节约用水、爱护水环境方面的宣传教育和行为培养却存在着较大的缺失,民众节水意识淡薄,社会上浪费水的问题突出。因此应对极端气候变化带来的干旱灾害,构建现代水文化十分重要。
水文化是存在于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中关于水的相关文化,它包括人们对水的认识和感受、关于水的观念,管理水的方式、社会规范、法律,对待水的社会行为、治理水和改造水环境的文化结果等,通过宗教、文学艺术、制度、社会行为、物质建设等方面得以表达,这是一种彰显人水和谐关系的文化。
水文化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其理论结构包括以下要素。第一,观念层面的要素。包括人们对于水的认识、理解、崇拜以及通过宗教、文学、艺术等方式表达出来的对水的感悟等。第二,制度层面的要素。包括人们利用水、管理水、治理水的社会规范、社会习俗、法律法规等。第三,行为层面的要素。包括人们对待水、利用水的行为模式。第四,物质文化层面的要素。包括人类在使用水、治理水、美化水环境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文化内涵和象征的物质建设结果,尤其是以文化遗产方式表现出来的水环境建设成果,例如有文化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的运河、水渠、水井、桥梁、水坝、水景观设施等。
水文化研究可以为不同的学科提供广阔的研究空间,可供包括人类学、历史学、艺术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等不同学科共同进行研究。水文化作为一门学科或是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在国内外都还很年轻。在中国,近年来才开始将水文化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尤其是社会科学工作者进行水文化的理论构建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水环境问题的出现和水危机的挑战日趋严峻,水文化日益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可以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及不同学科的科学家所共同对话的领域,越来越多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加入到了水文化研究的行列中来,使这一研究领域逐渐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作者系国际水历史学会副主席、国家水利部水文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