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分子之南桥专栏
我和在国内从事教育工作的兄长合写了一篇教育论文,接到录用通知,却同时还收到“版面费”通知。据说类似收取版面费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这是一个学术评估体系不当滋生出来的衍生市场。
论文数量,被某某索引引用数量,常被当做大学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标准。于是一些院校赶着教师、研究生发文章,不发文章不毕业,或是在某某地方发文章奖励五千元一万元。这样一来,大家就开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一些年下来,个个著作等身,论文发了一大堆,但是教书不会教书,育人不会育人。学术论文的泡沫化,和房地产的泡沫化一样严重。认真去看的话,已经发表的学术论文,个人觉得90% 是没有多少价值的,是废纸一堆,是自说自话。
有人说美国也这样,也要交版面费,只不过我自己还没有遇到这种情况,我所在的教育技术圈子里,发的几篇小文,稿费是没有,可是没人让交过钱。在美国,也有职称和终身教授评选的驱动。不过美国好刊物都说叫“同行评估”,机制比较合理些,腐败的机会相对比较少,所以问题还不是太严重。
在美国学术界,评估的标准已经在悄然改变。一些学术机构的终身教授评估,标准渐趋多元,比如强调职位申请人自行定制的学术“成果组合”(portfolio),这中间的弹性就比较大,参加学术活动、学术会议、相关社会服务这些都可以算入,而不以论文多寡定成败。
文科最大的学术机构之一———现代语言协会,近年一直倡议将学术评估多元化。早在2006年底,该协会就发布了一项关于终身教授评选和提升的报告,并组成了学术评估改革的专门小组。评估改革报告中,极为重要的一条,是打破“学术论文”的垄断地位:“业内总体来说,必须反思专题学术论文的大一统地位,鼓励学术散文,用多元渠道评选终身教授,还需利用学术成果组合的方式,以拓展对于学术水平的认识。”
另外,该协会还鼓励考量教师通过新媒体(如网络)发表的文章。无独有偶,论文学术规范的发布者之一、美国心理学会学术规范“APAStyle”最新的第六版中,就有大量网络图书、刊物、文章等资料的类别,博客和播客,都已经成为被引用的类别了。当然这些新媒体的可靠性、严谨性有待商榷,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新型媒介和电子读物层出不穷,发表文章的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对于一个人学术成果、思想水平和社会影响的认可标准,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希望国内学术界有识之士也要在这方面注意,有些超前意识。
如果说电子媒体还不能被所有人接受,那么,介于个人化电子出版和传统学术论文之间的“学术散文”,若纳入评估标准,我想学界很多人是不会反对的。“学术散文”是不按照学术八股写出来的,虽不具“形式严谨”(如引用范例)的传统,但是 “思维严谨”(如论证深入有力)的文章,例如《文景》等杂志上的一些文章。发表这类文章的刊物未必是“核心期刊”,可是上面的一些文章颇有见地。
从领导挂名、论文买卖、发文付费、抄袭成风、假刊物横行这些现实上看,过去看似公正的论文评估标准十分失败,只是制造了大量话语的流毒和纸张、社会资源的浪费。如果改革评估标准,保证会挤掉很多学术泡沫。若能这样,保证学界也不会一叶障目、本末倒置地追求“影响因子”,而去追求实际影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