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亚洲的超越—构建东亚区域货币体系与“人民币亚洲化”》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6年1月
出版单位 当代中国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与基本观点
近年来,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各地区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本书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了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背景、可行性及路径选择,并结合“日元国际化”受挫的教训就“人民币亚洲化”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策略和步骤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书共分为7章,其中第一章为绪论,简要概括了本书的出发点,作者的基本主张和全书结构,第二章主要探讨了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背景,指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由此引发的东亚学术界与官方的反思是东亚货币合作讨论的最初动力,而以1999年东盟10+3的《东亚合作宣言》及2000年5月的《清迈协议》(Chiang Mai Initiative)为代表的东亚合作共识的初步形成进一步推动了区域货币合作的进展。
在此基础上,本书第三章重点探讨了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必要性,指出以“美元体制”为特征的当代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东亚地区各经济体的特征以及金融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外部环境,都决定了东亚各国、各地区只有采取区域层次的货币金融合作,才能确保稳定的外部金融环境和经济发展条件,其具体形式就是循序渐进地构建东亚区域货币体系。
在第四章中,作者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对构建东亚区域货币体系的可行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其结论是:虽然现阶段在东亚地区实行最高形式货币一体化的静态条件并不充分,但并不妨碍该地区着手进行构建区域货币体系的初步努力。东亚地区体现出贸易一体化和经济周期同步化之间的正向关系,意味着这一地区符合弗兰克尔等人提出的最优货币区指标的内生化假设,说明在该地区推进货币合作本身将使其有条件实施更高层次的货币一体化。
第五章对构建东亚区域货币体系的路径选择与设计进行了研究,作者指出,东亚地区诸多复杂的特殊情况,决定了其区域货币体系的建立肯定将不同于“欧洲化”模式,而是要探索出一条“亚洲化”的路径。作者结合东亚地区的具体情况对汇率制度安排进行分析,对建立东亚区域货币体系的路径选择做出了初步的分析和设想。这一路径选择主要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各国、各地区在现有汇率制度下加强汇率政策协调,维持区域内双边汇率的相对稳定;第二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在独立钉住的基础上建立区域的钉住共同货币篮子汇率制度;第三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东亚地区共同货币篮子制度,形成统一的汇率联动机制;第四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单一货币,建立统一的中央银行。
第六章和第七章在考察“日元国际化”经历基础上,探讨了人民币国际化与东亚货币合作的关系。随着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地位的提高,人民币的地位也将发生变化,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区域化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东亚区域货币合作和提高金融竞争能力的迫切需要。迄今为止,有关“人民币区域化”问题的研究,更多的是注重对市场力量作用下人民币区域化的自发演进路径进行分析,没有将其同国际金融格局的变化有机地结合起来,置于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制度框架内加以探讨,因而没有为人民币区域化寻找到必要的和可行的“区域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制度安排。作者结合当今国际货币金融格局的变化,欧元诞生和“日元国际化”战略失败的经验与教训以及东亚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发展趋势,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进行了理论反思,提出了“人民币亚洲化”的主张,并对“人民币亚洲化”的实现路径进行了构想:在战略上,要正确处理人民币同日元和美元的关系;在路径选择上,要实现两个结合,即市场自发演进和政府制度协调相结合,局部推进和系统整合相结合;在内外经济政策上,要深化国内金融体制改革,同时注重中国作为东亚地区“市场提供者”的作用。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本书的许多观点和分析是开拓性的,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本书在国内率先全面深入地分析探讨了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东亚区域货币体系”的创新观点。书中在全面总结评述东亚货币合作进展的前提下,指出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具体操作应包括三方面内容:首先是建立起制度化的信息沟通与政策协调机制;其次是扩大资金支援机制;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在长期内设计并逐步建立起区域性的汇率制度安排,即构建某种形式的“东亚区域货币体系”。
第二,作者在国内率先将人民币国际化与东亚区域货币金融合作趋势结合起来考察,提出了“人民币亚洲化”的创新主张,并对其必要性、可行性和策略选择进行了初步分析。指出在现有国际货币体系中,人民币必须通过区域性制度合作的“集体行动”即借助于区域化来实现完全的国际化;目前人民币已经具备了实现区域化的初步条件,今后中国应将经济政策的制定同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目标结合起来,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努力推动人民币的亚洲化。同时,中国应当而且有条件在东亚货币合作进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上述观点已经在国内学术界引起了较大反响。
第三,把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置于当代国际货币体系这一框架之中来进行研究,体现了开阔的研究视野。作者不是就东亚货币合作而论东亚货币合作,而是高屋建瓴,将其置于以“美元体制”为特征的当代国际货币体系格局之中来进行分析,并最终得出了“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格局发展变化的关键,取决于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如何发展”这一结论。
3.研究方法
本书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使其结论更具有说服力和实际意义。
具体而言,在理论分析部分,作者综合运用了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汇率制度选择理论、最优货币区理论等多种相关理论对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在实证研究方面,作者大量运用了较新的实证分析方法,并非常强调实证研究的重要性,如作者在第四章里对东亚建立区域货币体系的可行性所做的论证,就是建立在对该地区各经济体的12项最优货币区指标变量的实证分析这一基础之上的。在具体问题的分析中,作者还在国内率先使用多变量结构SVAR模型等方法对东亚货币合作的基础条件进行了考察。这种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 析紧密结合的研究方法,使作者所提出的许多开拓性观点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并在检验分析上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4.学术影响
本书在《世界经济》2006年第7期与《东北亚论坛》2006年第2期的书评中获得了高度评价,被认为是“一部有关东亚货币合作研究的开拓性力作”,“该书框架清晰,逻辑严谨,注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研究重点突出,分析视角开阔”,“研究方法科学,定量分析突出”,“分析力求入理,观点注重创新”,“其结论具有说服力和实际意义,许多观点和分析具有开拓性和前瞻性,是一本开卷有益的著作”,“该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开拓性意义是应当充分肯定的,它对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006年至2007年,CSSCI引用7次,中国期刊网引用25次,引用本书的刊物包括《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8期、2007年第4期,《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11期,《长白学刊》2006年第5期,《东北亚论坛》2007年第2期等。还被列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等高校精品课程指定参考书。
成果社会反映
《世界经济》2006年第7期书评
《东北亚论坛》2006年第3期书评
被列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等高校精品课程指定参考书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2006年至2007年,CSSCI引用7次
中国期刊网引用2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