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枫认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均衡,存在实用科技知识占比重过大而人文知识传统相对欠缺的弊端。近两年,他陆续选编出版了《古典诗文绎读:西学卷·古代编》、《古典诗文绎读:西学卷·现代编》等西学经典普及著作。他认为,这些西方古典诗文,对于滋养当代人的心灵和提高当代青年的人文素质大有裨益。
古代思想家的朴素教诲
《古典诗文绎读:西学卷·古代编》一书的文选从荷马起(约公元前8世纪至7世纪)至但丁(公元1265-1321)止,涵盖了古希腊、古罗马及西方中世纪的文史哲各方面的经典诗文。书中所选的荷马、埃斯库罗斯、希罗多德等人的作品一直经久不衰,是经典的文学作品;色诺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作品是经过无数人的阐释而依然具有生命力的哲学作品;《新约·福音书》及奥古斯丁的作品历经千年而一直惠及世人的心灵,堪称神学作品的典范。
古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是西方思想文化的两大源头,《古典诗文绎读:西学卷·古代编》正是抓住了这两大源头。古希腊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民主曙光的国家,许多作家和思想家都言及公平、平等、正义等思想。希罗多德在《原史》一书中详细介绍了古希腊“民主的起步”和“法的悲剧”。埃斯库罗斯的剧作中谈及了古希腊人眼中的正义问题,色诺芬的《居鲁士教育》和柏拉图的《王制》都讲到了公民的德行问题。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参照价值。《新约·福音书》所提到的“当孝敬父母”、“不可偷盗”、“不可杀人”等戒律今天仍对人们具有道德警戒作用。塞涅卡的《道德书简》与普鲁塔克的《恺撒传》虽成书于公元1世纪,但书中所论及的道德教化问题却仍具有现实意义。塞涅卡以书信的形式,在书中多次提及古罗马的各种伦理价值:“正义”、“勇气”、“节制”、“智慧”、 “善良”,等等,其中有智慧之人被描绘成“既智慧又优雅,既随和又庄重”。不仅如此,荷马的史诗、埃斯库罗斯的剧作、西塞罗的政论书、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但丁的诗歌……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这些诗文历经浩瀚的历史烟云,不但没有被世人遗忘,而且推动了历史的历程,历久弥香。作品中所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的古老智慧也是现代人的精神良药。所以,刘小枫认为:“上哲历来罕见,唯有进入古典诗文,我们才能与之相遇。”而这些古典诗文犹如历史长河中的一条清流,为我们后人打开了一扇通往西方思想文化的深邃大门。
现代欧洲精神的魅力
《古典诗文绎读:西学卷·现代编》选文从马基雅维里(公元1469-1527)起,到尼采(公元1844-1900)止,跨越文艺复兴、欧洲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重大事件与历史时期,汇集了马基雅维里、笛卡儿、卢梭、托克维尔、基尔克果、尼采等大思想家的言论。这一阶段思想家辈出,可谓群星灿烂,整个欧洲散发着思想的味道,他们为欧洲现代社会的出现作出了巨大贡献,而这些诗文亦成为了经典之作。文艺复兴时期拉伯雷、蒙田、莎士比亚等作家在作品中热情宣扬人的高贵。马基雅维里的《曼陀罗》以喜剧的形式揭露了中世纪教会统治的黑暗和腐败,一针见血地指出:“百年来,一些人的品行早已远离了古老的德性。”戏剧最后描绘了理想君王的明智审慎、善用权力的形象,为后人读懂他的《君主论》提供了一条线索。而诞生于同一时期的莫尔的《乌托邦》,则更清晰地描绘了一个人人平等、没有压迫欺诈的社会的美好图景,对后人产生了巨大影响。
如果说文艺复兴只是欧洲文明进程中一个小的序幕,那么席卷整个欧洲的启蒙运动则开启了现代欧洲精神,出现了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亚当·斯密等思想大家。这些思想家不仅肯定人的价值,而且提出了“天赋人权”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了“共和政治”,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论及“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而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则以经济学角度看待国民“闲暇”和“劳动分工”,主张经济自由主义,这种观点影响了世界整个经济学界。这一时期的许多文学家也通过文学作品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诸如戏剧家莱辛在《恩斯特与法尔克》中谈到“世界大同”问题,诗人歌德的《浮士德》堪称世界文学杰作,作为“个人”的浮士德最终在尘世中面临了灵与肉的艰难抉择。天才作家毕希纳在《丹东之死》中揭示了法国革命者丹东死亡的真相。在他看来,丹东的死是一种历史的宿命,它展示了人类精神的贫困。至于哲学界,基尔克果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无疑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大家,而尼采的哲学既秉承古希腊传统,又宣告“上帝已死”,开启了新的哲学领域,可谓是哲学界承前启后的大家。正因为有这些思想家,欧洲也就有了自由、平等、民主、人道等精神,形成了现代欧洲精神。[page]
今天为何要阅读西方古典诗文
晚清以降,严复等人深感国家贫弱,不惜重力翻译介绍西学作品,为国人窥探西方社会开了一扇天窗。而在中国国力日渐昌盛的今天,我们重新阅读这些古典诗文又有何益处呢?
这些经典诗文无外乎“诗”与“文”两方面,像荷马、赫西俄德、但丁、歌德等人的作品便是“诗”;而“文”的方面,包括希罗多德、柏拉图、莱辛、屠格涅夫等人的作品。大凡经典诗文都是往圣先贤博大心灵的书写,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是经过历史选择“最有价值”的且能惠及当代乃至后世的“典范性”作品。这些经典诗文具有代表性,大致能够反映从古希腊到19世纪末之间的西方思想文化概貌,对于我们真正理解西方思想文化大有帮助。
阅读经典诗文能启蒙心智。当今世界虽然科技迅猛发展,但人类依然在迷惘中摸索前进的道路。由于各种历史的原因,中国国民的心智发展参差不齐,平等、正义、民主等观念尚未真正深入人心。阅读西方经典诗文,大可以习得古人的智慧,少走前人的弯路。从古希腊的“民主”、“正义”、“公平”到现代欧洲的 “共和”、“人权”、“自由”……可谓一脉相承。蒙田、培根、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随笔,对于启迪现代人的心智也大有益处。
阅读经典诗文亦能润泽人的心灵,使人获得教养。真正“教养”是人的精神与心灵的自我提升和完善,阅读经典诗文是提高教养的有效途径。当今之世,人们对书籍的轻视相当普遍,就连一些大学也开始以功利教育为主,刘小枫不无担忧地指出:“如今的大学主要培训实用技术知识,政法理工财经商贸诸科占据了如今大学的大半场地。”在此背景下,阅读经典诗文无疑起到了匡正人们的心灵、获得教养的重要作用。古希腊思想家的“德性”教育、圣经中的戒律、列夫·托尔斯泰的悲悯……诸如此类的道德教化论述在选文中还有许多,可见选编者刘小枫用心之良苦。而人一旦长久浸染于这些古典诗文,他的精神与心灵将充盈爱与善,从而不难获得为人的教养。
追随经典之作的意义
百年以来,我们在阅读西方作品时往往带有功利之心,譬如晚清至民国时期,所选译文大都以民族救亡为主,国民在阅读方面也带有一定的偏颇。
今天人们阅读经典诗文首先需要一种健康的阅读心理。这种健康的阅读心理就是要有“拿来主义”的精神,采用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的做法,不断汲取中西经典诗文的营养,不可人为地排斥外来书籍。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阅读西方经典诗文不只是探视西方思想文化,学以致用,更在于通过阅读经典诗文开启心智,涵养道德品格和性情。
当然,我们在阅读经典诗文的时候应从原典出发,要带有存疑的阅读态度,客观地看待书中的观点。这些经典诗文的导读并非十全十美,比如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并非只言及“共同体问题”,色诺芬的《居鲁士的教育》也不全是讲“欺骗问题”,圣经中的某些观点在今人看来也并非没有问题,即使启蒙时期的思想家的言论在今天依然有局限性……诸如此类问题,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更应当睁大眼睛去明辨是非好坏。正是这些过程将有助于我们学会如何思考!
正如作家黑塞所说:“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工夫……”阅读经典诗文,提高人文素养,的确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何贤桂)
《古典诗文绎读:西学卷·古代编(上、下)》,刘小枫选编,华夏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
《古典诗文绎读:西学卷·现代编(上、下)》,刘小枫选编,华夏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