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经济 > 文章详情
拿汇率说事意欲“捡回制造业”
2010-04-06 作者:sinoss 来源: 
  中美贸易摩擦似乎在轮胎特保案之后愈演愈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专栏文章,措辞言厉地指责人民币低估阻碍了全球经济复苏,并建议美国政府对中国采取强硬措施。3月15日130多位美国国会议员更是联名要求财政部在4月15日将要推出的“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中确定中国为“汇率操纵国”。一时间中国汇率走势被高度关注,“人民币升值”也自然成为时下全世界热议词汇。对此,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教授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美国拿汇率说事意在“捡回制造业”,对于人均GDP已逾4万美元的美国而言,这么做的结果只会导致经济萎缩。
  袁志刚在昨天复旦大学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研讨会上对他的观点进行了更为详细的阐述。他认为4月15日中国被扣上 “汇率操纵国”之名的可能性不大,但奥巴马有个口号是“再捡回制造业”,所以眼下美国对于人民币升值的施压用意在此。他直言:“这是一个可笑的口号。美国人均GDP已达4万美元,要重拾制造业,可能吗?”在他看来,克鲁格曼所建立的模型基础已过时,竞争早已全球化,重商主义时代已经一去不返。
  为什么说人均GDP很高的国家不可能再做制造业?道理很简单。因为它的劳动力成本已经高达一定程度,若要重新做回制造业,美国的资本,美国的跨国公司,根本无法承受,结果只会丧失竞争力。而美国本土制造业不向外转移,或许在短期内能缓解失业问题,但美国跨国公司的资本利润必然大幅下降,这不符合美国制造商的利益。据悉,在联合致信的130多个议员中,近70%来自中西部制造业比较集中的州,他们认为人民币升值可以解救美国制造业面临的危机,缓解就业压力,但事实上,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制造业由美国转移出去,实现全球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必然趋势,人民币升值并不能阻挡这一进程。
  而人民币真若“遂了美国之愿”而大幅升值,好像是中国受损美国受益,其实远没这么简单。在袁志刚看来,“受损严重的恐怕还是美国”。中国出口的产品多劳动密集型,一旦本币升值,就会提升劳动力价格,而劳动力价值在出口商品中的比例是很低的,绝大部分利润都在流通销售环节,是被美国等发达国家赚去的,所以劳动力价格的提升只会压缩商品中服务性收入的那部分,结果受损大的还是美国的资本和第三产业。另外,美国百姓也会受损,因为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少了。
  袁志刚强调,汇率体制的改革是一个复杂的时间选择问题或者说策略问题,而不是政治施压的选择。实践已经证明,搞垮中国经济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没有好处,2009年的经济数据再次显示,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力量,世界各国包括美国在内都将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获得巨大利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