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买卖产业”并非全部真相
2010-04-01
作者:胡勇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不知从何时开始,与普通人的生活八杆子打不着的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仿佛一夜之间成为舆论的众矢之的。报刊和网络上连篇累牍地批判学术造假与学术腐败,研究生勒紧裤带交钱买版面的“凄凉”报道也让读者义愤填膺。近来更有学者披露去年我国论文买卖“产业”规模接近10亿元,两年内产值膨胀5.5倍(《中国青年报》2月4日),实在令人瞠目结舌。
笔者对把学术界搞得乌烟瘴气的各种学术流弊深恶痛绝,对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生)必须发表论文的硬性规定也不以为然,对由此类规定催生的“论文经济”的火爆更是多次撰文予以揭露和批判。然而,笔者今天要讲的是:虽然论文买卖毋庸置疑已成为一门“产业”,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术圈已完全陷入唯“财”是举的失范状态。过分炒作所谓的“论文买卖产业”,容易对读者特别是有志于问学的涉世未深的年轻人产生误导。
据我所知,“勇于”出卖学术灵魂、充当论文掮客的学术期刊和杂志编辑虽然不少(至今我的邮箱仍时不时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约稿函),但是这些崇尚“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学术期刊其实多为不知名的地方性高校学报或综合类刊物,总体来讲在学界地位低下,为相当一部分学人所不屑,甚至那些花钱买了版面的研究生或青年学者也往往羞于提及在这些刊物上发表论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部分高端学术刊物还是十分爱惜“羽毛”的,它们对于学术声誉和论文质量一般都有较高的追求,而且这些期刊对于来稿不但不收取任何费用,还按规定对录用稿件发放稿酬。更难能可贵的是,其中有的期刊坚持双向匿名评审等标准化作业,长期为人诟病的“关系稿”、“人情稿”等不公正现象有所改观,比如笔者去年在某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同期作者中既有知名教授,也有初出茅庐的在读大学生。
事实上,虽然学界对名目繁多的学术评价体系(比如CSSCI)莫衷一是,但是真正的学者心中还是有杆秤的。前不久我遇到一位来自某国家重点研究基地的知名学者,他告诉我虽然上级制定的核心期刊目录鱼龙混杂,但是他们基地内部对哪些学术期刊是真正的“核心”刊物、哪些纯属学术垃圾是有一定共识的。有的原来口碑不错的学术期刊由于种种原因放弃了学术操守,最终也难逃声名狼藉的命运。本人所在的院系前一阵子计划调整核心期刊目录,为此向研究生征求意见。结果就有同学强烈要求取消那些见钱眼开的刊物的资格,还学术一片净土。由此可见,所谓的论文“产业”并非学界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