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精神 彰显特色 协调发展努力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访华南师范大学校长刘鸣教授
刘鸣,男,四川洪雅人,现任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广东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学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基础与实验心理学分会委员、《心理科学》杂志编委会委员、广东省教育学会副会长。
刘鸣长期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在汉字认知、心理表象以及教师教育、高校管理等方面有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课程·教材·教法》等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汉字学习心理学研究》等著作4部。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
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呈现出一幅思想大解放、体制大改革、规模大发展的历史画卷。在这段气势恢弘的改革发展历程中,院校的合并整合成为许多高校谋求发展的战略选择。而地处南方、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华南师范大学却独树一帜,通过自身的改革创新抓住战略机遇,实现了由师范院校向综合性大学、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由地方大学向国家重点建设大学的三大转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和闪亮的蜕变。在高等教育强调提高质量、突出内涵建设、注重科学发展的今天,华南师范大学的这种办学理念和发展模式值得我们总结和探究。为此,我们专访了华南师范大学校长刘鸣教授。
筚路蓝缕 艰苦奋斗 求实创新
记者:首先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请您能否简要勾勒贵校的历史沿革?
刘鸣:好的。华南师范大学的前身是1933年创建的广东省立?勤大学师范学院。之所以取这一校名,是为纪念一直追随孙中山先生为民主革命作出贡献的古?勤先生。1935年,学校奉教育部令改名为?勤大学教育学院。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不得不十度迁移,走过了一段颠沛流离、辗转不定的历程,并先后更名为广东省立教育学院、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广东省文理学院。当时的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与中山大学一起,成为广东两座最高学府。1951年,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华南联合大学教育系并入学校,成立华南师范学院。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岭南大学教育系、南方大学俄文系与中南地区数家大学相关院系先后并入。1970年,学校改称广东师范学院。1977年,学校更名为华南师范学院,并于次年被确定为广东省属重点大学。1982年10月,学校易名为华南师范大学。1996年10月,学校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记者:华南师范大学确实经过了一段不平凡的经历,走过了一段充满坎坷的道路。
刘鸣:的确如此。我们曾九易校名、十度迁徙。但华师人很珍惜这段历史,因为这段历史孕育了一种延续至今的精神。这段历史和精神可以概括为十六个字:筚路蓝缕,薪火相传;艰苦奋斗,弦歌不辍。
记者:我们也有同感。恢复高考以后,作为地处广州、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高校,华南师范大学有什么改革的先行探索?
刘鸣:确如您所说,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无疑是枯木逢春、久旱逢甘霖。在积弊已久、百废待新的历史背景下,“改革”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承艰苦奋斗之精神,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地处广东的华南师范大学在诸多方面率先进行了探索,学校的干部人事制度、后勤管理尤其是饮食服务等多个方面的改革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高校的前列。这一时期积累下来的好经验、好传统、好做法一直传承和延续至今。
记者:1996年,学校进入“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面对这样一个新的起点,学校有什么新的改革举措吗?
刘鸣:应该说,进入“211工程”国家重点大学建设行列,是华南师范大学70多年发展历程中最为重要的事件和机遇之一。通俗地讲,这就意味着学校从“地方军”跨入了“国家队”。正是在这一重大战略机遇的带动下,学校立足实际,审时度势,直面挑战,抢抓机遇,与时俱进,展开了一场堪称“自我否定式”的革命性的宏大改革。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我们先后三次调整办学定位,三次大胆探索转型。
记者:您能简要介绍学校三次定位和三次转型的具体内容吗?
刘鸣:第一次定位是“全国一流师范大学”。这是1993年提出的奋斗目标。在当时来讲,“一流”的含义,就是争取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经过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学校顺利达到既定目标,实现了从地方性师范大学向全国一流师范大学的转型。
第二次定位是“全国一流新型师范大学”。这是1999年提出的奋斗目标。这次虽然只增加了“新型”二字,但内涵却发生了巨大变化。所谓“新型”,就是指学校要从封闭、单一和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分离为特征的传统师范教育模式转向开放、综合和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一体化的现代教师教育模式。这次定位,标志着学校从传统师范大学向新型师范大学的转型。
第三次定位是“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这是2004年我们提出的奋斗目标。与前两次定位相比,这次跨度较大,主要是我们认为在新的形势下,师范院校必须在坚持和发挥教师教育这一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走综合发展的道路。结合我们学校的办学实力,还要从教学型大学向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迈进。这是师范院校改革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记者:您能用最简单的话概括这些年来学校的总体发展吗?
刘鸣:简单地说,自“九五”以来,三次自我否定式的改革,使我们学校赢得了“三大转变”,在短短10余年的时间里实现了“一校变三校”。“三大转变”,是指我们实现了由师范院校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变,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变,由地方大学向国家重点建设大学的转变。“一校变三校”,是指我们的校园面积、校舍建筑面积、全日制在校学生、本科专业、硕士学位点、科研经费、办学经费等主要指标均比“九五”之初的1996年增长了三倍多。还有一些办学条件和办学成就的增长则远远超过三倍,有的指标甚至达到十余倍以上。
记者: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这段历程,您认为引领学校发展的最根本因素是什么?
刘鸣:“求实创新”。立足实际、改革创新,这是30多年来推动学校发展最为重要的动力源泉,是我们华南师范大学最为显著的时代特征,是我们师生员工最为突出的精神风貌,自然也成为凝结在我们大学精神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内容。[page]
笃志教育 为人师表 人文化成
记者:在7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您认为学校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
刘鸣:我们最为突出、始终不变的特色就是对教师教育的坚守,笃志树人,为人师表。早在建校之初,?勤大学师范学院就是广东有识之士应时之需,“尚师资之培养”,以摆脱当时“职业师资之养成,尚属有限”的困境而创建的。学院第一任院长、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林砺儒先生在第一次开学典礼上就明确,?勤大学师范学院要永远肩负为广州训练小学师资、为广东全省训练中学师资两种使命,并强调学院的育人应“涵盖情操志趣,磨练其操守,鼓舞其忠诚,求其堪充师表”。70余年来,即使是在战火纷飞、颠沛流离的年代,学校师生仍然不忘使命,坚持开展教育实习、就地考察研究和社会教育工作,守卫和延续了南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历史血脉。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学校作为广东和华南地区师范院校的龙头,肩负着推动广东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历史重任。总的来看,教师教育、兴育贤才,这是我们的立校之本、强校之基、兴校之源。
记者:在由师范院校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变过程中,如何保持和发挥这一特色?
刘鸣:您提得非常好。师范院校在向综合性大学迈进的过程中,如何继续保持和发扬自身教师教育的特色与优势,是所有师范院校共同面临和必须准确把握的一个问题。就我们学校而言,完整地表述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建设成为国内著名、国际上有影响的、特色鲜明、开放式、综合性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其中,“特色鲜明”是我们发展定位中摆在第一位的内涵,其意就是要坚持、突出和发挥教师教育这个特色与优势。比如近一两年,我们陆续筹备组建了基础教育发展中心、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目前正在筹备建设华南地区唯一的特殊教育学院等,都体现出我们对教师教育的一种历史传承与责任担当。
记者:您认为华南师范大学的学科建设有什么鲜明的特点?
刘鸣:学科与专业既是一所大学的教育载体,也是一所大学的历史延续。经过70余年的建设,我们的学科特点大体上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基础在教育学科,优势在人文学科,亮点在新兴学科”。“基础在教育学科”主要反映了我们的学科历史;“优势在人文学科”基本概括了我们的学科现状;“亮点在新兴学科” 大致体现了我们的学科趋势。
记者:是否可以这样认为,以教育学科为基础的人文社会学科是我们学校的学科特点与优势?
刘鸣:基本可以这样概括。早在办学之初,?勤大学师范学院就针对广东中等学校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开设了文史学系、数理化学系、博地学系。1935年改称教育学院后,为进一步提高中学师资学术水平,改进中学教育,增设了教育学系。此后,经过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院系调整,学校的学科和专业经过了一次较大的整合发展,新设数学、政治教育两个学系,形成了包括教育、中文、外文、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体育等在内的11个学系。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从建设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需求出发,学校以教师教育为龙头,努力拓展学科专业平台,不仅涵盖了中小学教育的各个学科专业,而且新增了不少社会急需的应用性专业,学校本科专业发展到69个,涵盖除军事学以外的11个学科门类,初步形成了文、理、工交叉融合,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优势互补,传统专业与新兴专业协调发展的基本格局。从这些年各类大学和学科排名来看,我们学校在全国2000多所高校中总体排名在60位左右,而人文社科则排名在20位左右,教育心理学科则名列前茅。
记者:在人文社科方面,贵校主要有哪些优势学科?
刘鸣:可喜的是,我们学校人文社科方面的多个学科走在全省乃至全国高校前列,呈现出蓬勃发展、整体靠前的良好态势。处在第一梯队的是我们的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这些都是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也是国家级本科特色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团队、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精品课程以及各类省级以上研究基地的“聚集区”,在国内同行中享有较高声誉。紧随其后的是科学技术哲学、汉语言文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等,它们基本都是广东省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省级名牌专业、特色专业、研究基地,有的也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进入国家重点建设行列,在国内高校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记者:您认为人文社科方面的优势在对学校的整体发展方面有什么样的影响?
刘鸣:人文社科的影响,既有对于社会的,也有对于学校的,更有对于个人的。这种影响,一方面是直接的、显性的、具有外向功能的;另一方面又是间接的、潜在的、体现内在价值的。从我们学校文科建设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形成大学文化精神,四是引领社会道德风尚。《易经》言: “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社科的影响,最为根本的,就是这个。
记者:您认为当前我们的文科建设还面临着哪些困难和挑战?
刘鸣:当前的问题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贴近现实不够。突出的表现是重视理论研究,轻视应用研究,乐于“象牙塔”里做学问,疏于深入社会,对社会现实关注不多、参与不深。二是功能发挥不足。高校的人文社科在解决社会的现实问题、引领社会的文化风尚、塑造大学的精神品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努力空间。三是团队合作不力。惯于单兵作战、作坊式生产,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交叉研究少,实质性的团队交流、沟通与合作机制尚待建立。应该说,这些问题既是目前国内高校文科建设中的普遍问题,也是我们学校下一阶段要重点解决的突出问题。
弘扬精神 彰显特色 协调发展
记者:华南师范大学取得目前的发展成就,您认为最重要的经验和体会是什么?
刘鸣:回顾这些年的改革发展历程,可以说,我们基本的经验和体会主要是五个“始终坚持”:一是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切实增强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二是始终坚持强化办学特色,引领地方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三是始终坚持内涵建设,切实提高办学质量和综合实力;四是始终坚持人才强校,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五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师生员工全面发展。
记者:我们注意到您刚才在回答影响学校办学定位的因素时特别斟酌使用了“立足实际,审时度势,直面挑战,抢抓机遇,与时俱进”这20个字。您认为当前学校的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呢?
刘鸣:从宏观的形势来看,这些机遇和挑战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改革开放的机遇和挑战,这是对中国整个社会形势而言的;二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机遇和挑战,这是对整个世界的高等教育而言的;三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机遇和挑战,这是对我国高等学校而言的;四是教师教育转型的机遇和挑战,这是对师范院校而言的;五是学校之间激烈竞争的机遇和挑战,这是对我们学校自身而言的。
从微观的形势来看,当前我们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机遇和挑战:一是国家高等教育由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的转型;二是正在制订中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前一阶段国务院批准实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这些机遇和挑战,对于我们而言,积极应对,顺势而为,就能与时俱进;消极面对,无所作为,就只能不进则退。
记者:站在70余年的办学历史基础上,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一校之长,您认为下一阶段学校的发展理念主要是什么?
刘鸣:从华南师范大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定位来看,下一阶段,学校的基本发展理念可以概括为12个字:弘扬精神,彰显特色,协调发展。
记者:能作一些具体阐述吗?
刘鸣:“弘扬精神”,就是要弘扬华南师范大学70余年办学历程中积累下来的弥足珍贵的校训精神,那就是“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就是要弘扬现代大学共同的精神文化,那就是“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和大学的创造精神、批判精神、社会关怀精神。“彰显特色”就是要更加突出我们在教师教育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更加突出我们在人文社科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协调发展”就是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统筹协调,切实增强学校的发展后劲,增强持续发展的能力。
记者:您将如何推进和实现“协调发展”这一理念?
刘鸣:这个“协调发展”,具体包括目标定位、工作重点和基本内涵三个层面。
目标定位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师生为本、和谐发展;二是学科领先、内涵发展;三是师范特色、综合发展;四是软硬共建、持续发展。
工作重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二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三是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四是细化内部管理机制;五是纯化大学精神。
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学生和教师协调发展;二是文科与理工科协调发展;三是师范与非师范协调发展;四是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协调发展;五是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协调发展;六是一校三区协调发展。
德国著名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大学只能作为一个制度化的实体才能存在”。如何实现“协调发展”这一办学理念,中观和微观的制度设计尤为重要,目前我们正在着手推进,希望下次您再来学校,能看到让您满意的变化。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也祝愿华南师范大学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刘鸣:谢谢!同时也真诚希望大家为我们学校的改革发展献计献策。